顏鵑花
摘 要:目前,高?!?0后”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大課題。論文從民辦高校角度研究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從時間管理、學習管理、消費管理、生活管理四個方面進行現狀分析,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問題三個方面進行歸因分析。
關鍵詞:民辦高校;自我管理;90后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39-02
新時代的大學生,除需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外,更要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夠獨立的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順利融入社會之中去。那么民辦高校“90后”大學生自我管理是什么現狀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民辦高校“90后”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
(一)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1.時間管理態度不端正
近年來,在大學校園里,“無聊”“沒勁”“郁悶”等詞語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常用語。“90后”大學生從缺少時間自主權的中學生活轉入擁有大量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大學生活,這令他們欣喜不已,但相繼而來的問題是面對大量可支配的時間卻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時間,容易形成聽之任之的態度,“急什么,明天照常要來到”的思想泛濫。
2.缺乏時間管理技巧
“90后”大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無學習工作計劃、忙于雜事、瑣事。習慣拖延時間,對時間安排存在很大隨意性,造成對時間的極大浪費,造成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下來,造成他們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的下降,對學習失去興趣,還會將松懈散漫不良習慣帶到未來的工作當中去。
(二)缺乏學習管理能力
1.學習目標缺乏
大學學習生涯對人生的意義不言而喻,學習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高中的學習以高考為最終目標,采取一系列強制性的措施,并且在師長的督促和管理下完成,這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能動性和自主性。
2.學習方法滯后
高中階段,學習以年級為單位統一學習、統一輔導、統一管理,整齊劃一,高中生只需依照實行。進入大學后,所有的“統一”都消失了,課堂教學往往是提綱挈領式的,只講難點、疑點、重點,其余部分就要由學生自己去攻讀、理解、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擴展很多。但“90后”大學生們還停留在單純地接受課堂教學內容,方法上還在死記硬背,照搬照套,沒有有意識地去尋找自己的學習方法,沒有發揮自己在學習中的潛力,沒有自主性的學習方式,那就更談不上獨立鉆研的創造性活動了。
3.學習過程散漫
接軌國際大學教育,學分制應運而生。學分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大進步。學分制在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青睞同時,也讓有些同學茫然和散漫。因為學分制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但由于有些學生自我發展意識較弱,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分心、走神;學習處于松弛狀態學習紀律渙散。并在這一過程中對自己實際學習活動缺乏監察、評價、反饋;也缺乏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修正和控制的能力。
(三)缺乏消費管理能力
1.消費心理不穩
“90后”大學生,大多處于二十歲左右,喜歡表現自我,追求時尚個性、喜歡嘗試新產品,容易接受西方消費觀念影響,往往是新的消費行為的追求者推廣者。但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思想、志趣、性格還不完全穩定,又處于讀書求知階段,和社會接觸不多,消費經驗不一,情感容易變化,往往沖動性購買大于計劃性購買。
2.消費檔次飆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提高,父母給予的生活費也較之以前翻了幾番?!?0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重越來越大,大學生在攀比心理、從眾心理作用下,在父母家庭容忍度無限放大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消費層次相應發生明顯變化。其消費傾向較之以往大學生主要是文體、娛樂、人際交流這三大塊。這三大塊的消費背后是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和消費能力的,這無形當中就拉高了大學生的消費檔次。相反,大學生中傳統必需型消費呈明顯下降趨勢,學習投資型消費也走低。
(四)缺乏生活管理能力
1.物質生活管理和精神生活管理相脫節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但在生活管理表現上,物質生活管理和精神生活管理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當今大學生也深受其影響。從前面的消費管理上看,大學生很重視物質上的投入、金錢上的滿足,但精神生活卻較之貧乏。
2.生活受挫能力弱
“90后”大學生是現代家庭的中心,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自幼嬌生慣養,在心理上,孩子非常依戀父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攬一切。如開學報到事宜,替孩子打掃宿舍衛生、鋪床等。長期以來,孩子一旦遇到問題和矛盾,尤其是挫折,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可想而知,在未來面臨社會競爭壓力的時候,就更不堪一擊了。
二、民辦高校“90后”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問題
1.親子關系不樂觀
子女成長每一方面的責任、義務等都屬于家長的職責范圍,都是父母分內的事。親子間以情感滿足為主,在互動過程中孕育了濃厚的親情,伴隨著深厚的情感體驗,彼此的親切接觸容易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親子關系中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90”后的親子關系中養育型、泛愛型類型比較多,亞平等型較少。養育型的父母認為,養育孩子是他們的責任,教育孩子則是學校的任務;泛愛型父母容易過度保護孩子和犯完全贊賞孩子的錯,使孩子無法形成是非觀和價值觀,不利于孩子個性品質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蠻不講理的個性,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不平等,沒有朋友之間的友誼。
2.教養方式不正確
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形成一個什么樣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有著直接的影響。現代社會普遍存在三種父母教養方式,即: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由于“90后”大都為獨生子女,中國家庭大部分教養方式是放任型,任由孩子發展,怕其受苦、怕其受委屈,在處理事情上又采取包攬模式,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長不大,這樣,讓孩子無形中形成依賴心理強、自理能力差,忽視了培養孩子學會自理、自立的能力。
(二)學校教育問題
1.教育理念滯后
隨著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在校學生人數猛增,我國高等教育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民辦院校也異軍突起。但是,高校辦學規模沒有和教育創新進程呈正相關增長,因而,教育當中陳舊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不斷地凸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落后于時代的要求,還停留在填鴨式、書本式、封建家長式的教育理念。這幾種教育理念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的教育管理客體進行約束、命令和管理,教學活動的過程主要是教師單向活動的過程;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不注意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無法促成自主管理的需求,學生永遠都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教育氣氛多呈沉悶、壓抑狀。長此以往,也形成了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訴求和培養。
2.教師作用弱化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師評聘條件及大學教師的壓力,大學教師在教育學生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和學生通常是上課才見面,下課后很少有時間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缺少在學術方法上的指導,缺少關愛,只“教書”不“育人”,只“上課”不“溝通”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作為學生在大學的領路人,教師并沒有負起責任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3.管理者過度介入
高校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民辦高校從產生至今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文化底蘊不深,管理制度還尚處在初步形成的階段。受中國社會傳統的影響和公立高校辦學經驗影響,各民辦院校本著“穩定壓倒一切”思想,對管理者,尤其是一線的輔導員的管理較為嚴格,輔導員要承擔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感、就業等等責任,學校對輔導員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輔導員沒有起到引導學生自立、自強、獨立的作用,而是淪為學生的保姆,學生容易養成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獨立能力和獨立的人格。
(三)社會環境問題
1.西方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大浪潮席卷中國,西方文化也乘勢而入,西方的所謂“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影響了一部分大學生。功利主義、拜主義等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社會現象也在流行,這種風氣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觀念扭曲。加之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缺乏獨立的辨別能力,一些大學生開始好高騖遠,隨波逐流。
2.中華傳統美德的遺失
“90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得很少,不知道何為“勤勞簡樸”“修身”“正心”等,認為這些傳統的美德已經過時,很老土,取而代之的是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在舒適安逸的象牙塔中,部分大學生沉溺于名牌商品的追逐、網絡生活的虛幻,缺乏艱苦奮斗品質,貪圖安逸。傳統美德的缺失導致他們很容易放棄追逐原來的夢想,很容易被現實所打敗,當面臨就業的競爭和壓力時,他們懶惰易怒,悲觀厭世。
總之,“90”后大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這個問題不僅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因此這是值得教育者及全社會關注的問題。通過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進行歸因分析,衷心希望本文可以幫助大學生能夠更深入地認識自我、發現問題,進行正確合理的歸因,然后達到有效地管理自我,從而為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理論借鑒,讓大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真正達到一種“無風自揚帆”的境界,從而全面健康成才,這是高校教育中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李晶,於燃原.談高校學生自主管理及能力培養途徑[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陳永青.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5).
[3]沈玉玲.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研究綜述[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2).
[4]楊賢華.淺談大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J].新西部,2013(2).
[5]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