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 孫天賜 邢亞茹 王旭
摘 要:在高校輔導員從事教育過程中,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層面“敬業”這一觀點,發揮高校育人的主導、指引、心理輔導和信息整合功能,從職業規劃、挫折教育和自主創業三個方面來實踐“敬業”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
關鍵詞:敬業;職業規劃;挫折教育;大學生創業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182-02
引言
敬業就是敬仰和熱愛所從事的職業。無論來自哪個行業或者從事哪種職業,敬業精神總是能引起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共鳴。古人云:“敬業者,以事其業也”,培育和踐行大學生敬業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在選擇職業、從事工作和再就業的全部職業生涯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忠于職業、忠于職守,這是一種對每一位社會工作者的普遍要求,是一種至真至善的人生態度,是做好工作,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從工作中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的核心。敬業精神可以定位為根據情感摯愛基礎,對工作和事業的全身心的投入境界,其本質是奉獻。敬業的重要體現是愛崗盡責,敬業的崇高境界是奉獻。
一、通過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敬業養成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是對大學生的求職要求,要求學生明確在校期間的短期目標和畢業后的長期目標并進行預期目標合理設定,使大學生能自覺地按學業從事工作,按要求開發德育潛能,通過提高學業和就業所需的各項綜合素質,協助大學生更好地從事職業,能夠愛崗敬業的在校教育方法。在教育中,要在對主客觀因素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關聯分析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總結和模擬測定,選擇達到目標的職業,編制有特色的教育計劃和培訓方案,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階段性進展做出合理的規劃和安排。
當前部分大學生職業生涯自我規劃目標不明確,大學生選擇學習的專業不一定是其非常喜歡的學科,對自己“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彷徨迷茫。在學校中明顯表現出對專業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十分明確,厭學現象嚴重,沉迷于與學業無關緊要的瑣碎事情。同時對家庭的依賴性強,過分追求自我,在職業生涯自我規劃中顯示出執行能力弱,做事時間安排控制能力差。為此,根據這個時代大學生就業的特點,高校輔導員在培養大學生自我規劃中,應著重督促學生認識自我,進行積極敬業觀的養成性教育。從職業理想、發展過程和執行策略等要素方面,令學生們以自身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知識技能為依據,結合生活方式、學習動力等因素,促進學生在學習上具有更大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職業生涯規劃成為引導具體實踐的行動指南針。
同時,輔導員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應用邁爾斯類型指標,對學生行為進行測試分析,從報告結果中了解大學生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獨特的行為表現,包括思考方式、決策方式和行為方式等。輔導員可以借助測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并客觀地分析職業選擇的社會環境,職業環境的發展趨勢等,運用SWOT分析結果,對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進行修正,從而提出大學生針對自身的學習和發展計劃建立職業方向、發展階段、行動實踐等方面的具體方案。真正把一直以來的素質教育落地,綜合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對自己學習生活的自主性規劃,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同學們創造足夠大的自我發展空間,從而在無形中挖掘每位同學獨具特色的潛能。
大學生職業規劃對職業生涯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設立有針對性的規劃,促使學生認識自身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明確自身的學習目的,調整學習方式,幫助他們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理想,充分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激勵作用。與此同時,還要指導他們設計出一個明確的職業追求和奮斗目標,分階段分步走,自覺養成努力學習的習慣,為夢想勇敢前行的習慣。
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一直居高不下,整體未就業量較高;從畢業生就業質量上講,不能直接上崗從業的人數較高。所以,從學生在校期間起就應著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及培養,能促進其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是當代大學生成功就業或創業的心理、技術和規劃的必要前提。大學生在職業規劃過程中,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此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找到合適的發展目標,在規劃中培養自信心和樂觀心態。目前,用人單位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要求輔導員將職業生涯規劃投入實踐并進行管理,將職業生涯規劃付諸行動,實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幫助學生提高就業力、競爭力。
二、大學生在挫折教育中學會愛崗敬業
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民族、文化、思想學派、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多元化因素,在不斷沖擊著學生的學習生活,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彷徨與壓力使得大多數學生在選擇職業和從事職業上困惑迷茫,社會信任危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影響,更加迷惑了大學生的雙眼,讓他們對自己一直以來的追求和目標產生懷疑。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擁有理想可以鞭策學生進步。據調查顯示,63%的學生都沒有短期的目標和計劃,更不用說對從業后的規劃。
大學生在校接受挫折教育,有利于其對敬業精神的理解。挫折教育可以使其樹立主人翁責任感;挫折教育可以使其建立事業心;挫折教育可以使其培養認真踏實、勤勞肯干的工作意識,努力成為行業精英。輔導員應使學生明白,擺脫工作任務是為了個人單純追求小利益,大學生應具備勤懇的勞動態度和敢為人先的精神,保持長久的高昂的工作熱情,能夠務實苦干,把奉獻和付出作為光榮,同時要抵制腐朽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和調控從業行為。
挫折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挫折認知,并找到科學的應對方法,教會他們提高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注重挫折教育的引導性原則,明確挫折教育不是個體,是全部。挫折是客觀的、不可避免的,大學生應注重受到挫折后的自我調節,將挫折感降低,保持健康心態。輔導員要主動打破“說理教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打破灌輸式教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增加大學生體驗方式,多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激勵教育,暗示教育和情緒轉移等方式。聞名于世的管理學家杰克·威奇曾說道:“今天的成就都是我們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都是我們今天的努力。”
高校輔導員在對大學生指導從業、培養敬業的過程中,要適當進行心理干預,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經歷,以及其自身發展特點和成長環境,避免以偏概全,全面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愈挫愈勇的能力。輔導員在指導過程中,應當著重指出敬業精神是大學生不斷成就自己的推動器,它能給人以支持,使其成為一名工作高度負責的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觀的引導作用,更好地使大學生成為思想的強者。輔導員應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意志力,在目標的引導下,更好地發揮自我調節,自我減壓的能力。
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幸福觀教育培養大學生樂觀自信的品質。從“ABC”理論可知,正確評判大學生挫折源的觀念、看法,通過自我調節的方法進行自我宣泄、傾訴和咨詢,并借助各類自主學習教育平臺,自覺增加挫折理論知識。遭受挫折是個普遍現象,輔導員要充分利用團體訓練的作用以降低大學生受挫折時的迷茫和消極感受。在挫折中,了解團體的力量,通過團體訓練強化挫折認知和行為,對大學生開展挫折承受力相關的團體訓練。觀看挫折情景劇和創設相關挫折情景都是一種自我感悟和領會,是當代大學生一種可以不斷反思和提升的方法。
三、大學生創業在實踐中磨煉敬業精神
創業具有創新性,創業是風險與智慧的統一體。青年大學生是“改革的一代”,改革的偉大使命從出生就賦予這一代人,未來的中國還會面臨很多前景光明的改革。大學生立志創業,實踐創業,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駕齊驅的問題。大學生創業教育包括敬業精神培養和創業能力培養兩部分,從教育目標、內容、方式、渠道等方面,有目的、有機會、有組織地開展教育教學。通過輔導員的日常養成,在需要驅動過程、模仿認同過程和內化外化過程這三個方面對學生設計教育模式,培養其創業和敬業精神。
大學生創業受到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和學校教育因素四方面影響。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創業政策導向、資金援助、項目支持,還是社會層面的創業文化與氛圍,無論是家庭內部因素的父母職業類型,還是大學生自身層面的教養成長經歷,我們都可以發現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基于自身需要,對創業教育信息進行篩選整合,通過自己努力吸收其中的養分,實現由敢想到敢做的質變。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接受,從本質上講,也就是整個認知發展過程。大學生需要創業知識與創業教育互動,創業認知與創業經驗的成長和升級,應學會“在共建中共享,在工作中贏取人生”。在校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善自我,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做事能力,有目標性地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增加實現自我價值的可能,轉變自身對待就業的態度。充分利用相關政策,自主創業。大學生如果結合個人興趣優勢和國家發展需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創業項目,堅定信念,堅持奮斗,不懼挑戰,勇于開拓新境界,定會實現人生抱負。
參考文獻:
[1]賀杰.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吉.李燕杰.生涯規劃——全國十大演說家與青年談人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邊和平.挫折教育學[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4]陳健.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及對策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1(22).
[5]俞金波.大學生創業教育培養模式的科學構建及其運行[J].高教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