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摘 要】德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所起作用十分關鍵,其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初中德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分析初中德育中的不足,并提出相應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生;德育;學校與家庭;教學資源
一、加強中學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各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與德育關系密切。國家前途、民族未來都與國民思想素質相關聯,國民思想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國家的興衰。德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利于學生在個人思想品質和思想道德認識的提升。得當的德育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學習,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初中生還未成年,其獨立思考與分辨能力都還處于發展期,尚未達到成熟階段,其德育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二、當前中學德育存在問題
當下初中德育還沿襲傳統模式,學校教育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學生盲目攀比,用父母的錢覺得天經地義;學生不愛勞動,有事做就想方設法推脫,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學習,不認真完成作業,老師還管不??;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說謊還臉不紅心不跳……這些都是德育不到位的表現,其存在跟當前德育息息相關。
1.德育存在“不真實”和“虛高”的成分
傳統道德教育方式常將一些特殊案例的人和事作為教育實例,給學生們做榜樣。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真小人”與“偽君子”,因為傳統教育方式阻礙學生們“向上”與“求真”之路,“撿錢包”、“公交車讓座”、“扶盲人過馬路”等時常出現在初中生作文中。教師慣用簡單而籠統的范例去評價學生,這不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2.忽視受教育者主體性
德育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說,它真正的效果是通過外因來激發內心。當前德育不關注不同情況下學生需求和不同主體價值取向差異,逾越學生心理特點的德育,因而無法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3.德育資源缺乏整合
在學校里,教師有著一套神圣的德育境界;在家里,有著一套帶著家長特征的道德標準;在社會上,有著一整套隨社會的變遷而改變的道德規范。這三者沒有很好結合導致:老師的教導,只要父母一句話,社會上某一事件,就被全部否決了。
4.德育對話形式簡單
所謂的對話教學,就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方式,是相對于傳統“獨白式”的教學而言的。它以“溝通性”的“對話”為本質,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質的新式教學思維和理念。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對話教學凸顯了教學過程的溝通與合作的本質,體現了師生間的社會交往,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之上,使教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當前初中德育對話形式過于簡單,教學效果不佳。
三、完善中學德育教育的措施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資源,構建真實的德育課堂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挖掘教材里的德育資源則成了利用課堂教育資源的首要任務。在課堂上,教師們既要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又要發揮出其他學科豐富資源,如語文、思想品德、綜合實踐,這些學科都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音樂、體育、數學等科目也能聯系其學科自身特征,對學生實行有效教育,培養學生的品德,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創新與發展,更可鍛煉學生品德素質。
當代初中生是伴隨著手機等技術長大的,老師們應多使用多媒體技術,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是,采用有效的方式來實現教學。品德教育手段主要有PPT課件,FLASH動畫或是與教學內容相關視頻等,老師也能在網絡上尋找有意義信息知識來教給學生。運用這些手段,老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到學習中,能很快地掌握有效的品德教育知識,以防止出現古板的教育,這種教學形式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2.家校聯動促進德育教育
孩子啟蒙老師是父母,孩子品行素質的養成很大因素受父母日常舉止態度影響。所以,開展德育要把學校和家庭兩者結合起來,在“家校聯動”模式下,讓品德教育深入到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學校要對讓家長明白德育對學生所起的作用,也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情況。這樣可完成學校與家長間交流互動,增強“家校聯動”,為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
學??蓵r常開展實踐活動,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在這類活動中,家長能更清楚地理解孩子意愿,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學校還可開展家長學生互動活動,使他們融入到教學中去,讓家長了解孩子不足及需完善地方。與此同時,家長也要知曉學校各方面規則章程和有效化管理,還能使家長明白學校教育精髓。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父母能按照正確有效方法來完成家庭教育,和學校一起分析探索正確有效的辦法。如果學校和家長能相互合作,德育效果將會大大提高,也會使初中生德育教育有新發展,進而落實德育工作。
3.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德育資源
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只是依賴說教方面來教導學生是不行的,學校應大量創新發展,爭取找到能有效培養學生德育的辦法,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增強道德修養的能力。學校要多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道德教育的有利方面。雖然初中生所接觸的人和事都是通俗明了,但是他們卻向往著美好的、有趣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想著可以更近地與社會和自然相處,所以,學校應對此出些政策,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這樣不僅可讓學生多接觸社會,也可在社會實踐中更好體現德育。
學??啥嘧寣W生參與社會實踐,比如組織學生經常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還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些小東西給老人們,這不僅能讓老人們感受到親人關愛,還能使學生的品德素質在“助人”過程中得以升華;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外界考察環境,進行記錄巡查。這樣可使學生在眾人的監督下,改變亂丟垃圾等陋習,還能感受到亂丟廢物所導致的不良影響,進而讓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還可以安排他們去農村勞作,進而使他們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們也能從中感受到收獲的樂趣。諸如此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還讓學生的動手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4.尋求靈活多變的師生對話類型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對話與交流,在交往主體“師生之間”形成以思想品德為載體的共同理解。師生之間的理解既包括對人際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又包括對思想品德知識、方法等的意義理解,前者使學生獲得知識意義、思想方法,使學生在交往關系中和相互理解中獲得經驗與精神生長,獲得自我理解。
學校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可從豐富課堂教學對話類型入手,讓學生多參與活動。在初中德育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少,單調對話不利于師生間交流,教師有必要對德育課堂教學組織進行改革。教師要著重研究班級授課制下師生、生生之間對話互動策略。教師可適當地引入小組學習、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間的個別指導,甚至還可以讓學生針對某個思想品德的知識進行情景表演或上臺執教。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形式能從時間上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對話的自主性,打破集體教學的單一性,擴大學生自主活動空間,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的多維性,提升初中德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仁真古.淺談中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9).
[2]朱紅.淺談中學德育教育與教學的關系[J].科學導報,2014(24).
[3]李睿.中學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的關系分析[J].都市家教,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