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成
在教學工作中發現,學生的計算很容易出錯,加強學生口算和估算是一種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方法,這是我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的總結。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計算出錯,并不是法則錯誤,而是口算出錯。為了提高計算能力,強調口算和估算的重要性,我談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估算、口算的重要性
估算是數學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計算策略的一種。《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課標對不同學段的估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
1.估算的實用性
估算,指在計算、測量數據時無法或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測量時所用的估計方法。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讓他們感受到估算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從而對估算學習產生親切感。我經常要求學生根據身邊事物估一估。比如上街購物前,準備購哪些物,價格如何,需要帶多少錢;還可以對所帶的錢,估一估能買哪些貨物,花去多少錢,剩下多少錢;在上學路上也可以進行估算,估一估到學校需要幾分鐘,會不會遲到;做作業時知道自己一分鐘寫幾個字可以估一估做完作業要幾分鐘,做題時知道自己一分鐘算多少題估計做完需幾分鐘;一本數學書有多厚;一米有多長;一顆花生的體積有多大;一個人的體重是多少;等等,源于生活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實用性。估算的習慣不是教出來的,是在實踐中逐漸磨練,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加強各種類型的估算練習,從而幫助學生靈活掌握估算方法,學會主動地用估計的眼光去觀察數學。
2.估算的重要性
在代數領域中,估算要滲透到計算的每一個環節。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分析解出的得數取值大概在什么范圍內,估算的參與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就不會出錯了。804÷2,很多同學的結果是42,如果估算800÷2=400,就知道804÷2的商肯定是400多,這樣避免計算錯誤,還培養了學生自覺估算的好習慣。又如: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如果沒有估算的幫忙,恐怕是很難教學試商的。所以數學領域中估算的力量不小,地位很重要的。
3.口算練習要持之以恒
學生計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堅持每天課前2分鐘的口算、聽算練習,練習的形式和方式多樣化,還要注意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特別注意口算的快、準,這樣持之以恒,長期的練習,學生的計算能力慢慢提高了。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還要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我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4.利用估算提高作業訂正質量
作業訂正的質量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積極的心智活動,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錯題出現了,要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正確的答案是怎么來的?比如:508×5,很多學生得2990。一般都是老師講這道題錯在哪里,學生聽錯誤的原因,講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不明白錯誤的原因,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行了。于是,我大膽嘗試,讓學生在組內討論交流,估算一下結果該是多少,再請一個出了錯的學生來講,他說:“把508看做510,用510乘5結果是2550,和2990這個答案相差太大,說明2990是錯的”,再用豎式講解,他講完之后還提醒同學們注意0×5等于0,不要等于5。還說:檢查的時候先估算,再筆算。他的講解贏得了掌聲。
5.教給學生一些小竅門
估算和口算都是為計算服務的,為了計算的正確率高,練習時教給學生一些小竅門也很有幫助。比如: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有一句順口溜“同頭相除商8、9,半除則商5”,“同頭相除商8、9”的意思是,被除數和除數的最高位是相同的數字,就可以試商8或9,如713÷72,659÷67,861÷88等等,除數比被除數的前兩位大;“半除則商5”的意思是,被除數的前兩位是除數的一半,就可以商5,如369÷72,118÷22,230÷46等等。這樣就縮小了試商的范圍。
二、良好習慣的培養,提高計算能力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一看、二想、三計算”,計算是嚴謹的,不允許半點馬虎,但卻有許多學生沒有這一良好習慣,沒有看清數字,沒有弄清楚運算順序,就算起來了,有時甚至“一望知數”,這樣能不出錯嗎?例如:有學生在計算2/3-2/3÷5這樣一道簡單的計算題時,由于馬虎,結果算成了0。如果在計算時,看得仔細一點,靜下心來想一想,很容易看出這道的計算順序是先算除,再算減,正確結果是8/15;如在計算時將68看成86,把+號看成÷號等等。所以,在計算中,我注意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審題習慣。要求讀題讀三遍,并且三遍的要求都不一樣,還要勾畫出題目中的重點詞語,學生計算出了錯都要他自己分析出錯的原因,每次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在無形的督促中形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培養學生打草稿的習慣
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布置了計算題,有的同學直接口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接口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要求學生準備專門的草稿本,每次上課前準備好,認認真真地打草稿,打草稿就像做題一樣,一排一排的清清楚楚,不能亂劃,草稿本一周檢查一次,還要評比,看誰的草稿本整潔、清楚,同時我還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嚴格督促學生打草稿,在巡視的時候,發現學生計算錯誤的地方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學生慢慢就養成這一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檢查、驗算的習慣
現在的學生做作業就像完成任務,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了就行,這就導致了計算錯誤率高。每次做完作業,我都會提醒學生檢查,如,看數字抄錯沒有,運算順序錯沒有,符號寫錯沒有等,教會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驗算有很多種方法,其中,由逆運算來進行檢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運算也就是與計算方法相反的運算,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維,所以能夠有效地凸現計算過程中的疏漏,簡言之就是采用逆運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檢測出計算中的錯誤。無法口算的還應該估算后驗算,看結果是否正確。每次作業都這樣提醒、強調,學生慢慢養成了自主檢查、驗算的習慣了。
4.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在口算過程中,學生的書寫習慣能直接影響到口算的情況,從教學實踐中,我們能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為了單純追求書寫的速度,學生的數字或者符號寫得潦草,導致下一步算錯看錯的鮮為人見;10個阿拉伯數字是數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符,同時也是小學生發生關鍵錯誤最多的書寫符號。家長和老師們最頭疼的就是小學生經常把6看成9、把8寫成3、把×寫成+之類的錯誤,經常因把算式上的256寫成265而丟掉分數。同學們還有這種習慣:符號抄錯,就擦符號,數字抄錯就擦數字,結果擦符號就把數字擦掉半邊,如:把256+488—231抄成256+488+231,用橡皮擦就變成了256+488—31,結果還是錯的。我要求學生全部擦干凈,重新抄題目,寫得清清楚楚再做,這也是避免計算出錯的方法之一。習慣的培養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習慣的培養需要我們關注細節,從一點一滴抓起。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有了估算和口算的幫忙,還需要結合教學實際長期培養和訓練才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