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興
(陜西省紫陽縣雙橋鎮(zhèn)中心學校)
隨著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和寄宿生數(shù)量的逐年增多,尤其是寄宿生中留守兒童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寄宿生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因此,加強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是當前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為破解這一難題,筆者把本校作為基地,承擔了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研究》項目子課題《農(nóng)村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寄宿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系列心理問題,若不及時采取措施,盡快消除不良心理現(xiàn)象,將嚴重影響寄宿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課題組設計了問卷表,其中涉及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6個。目的是了解現(xiàn)狀,找準問題,研究對策。并選了3個寄宿制學校138名寄宿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調查問卷統(tǒng)計表學校名稱:漢王、蒿坪、雙橋 調查年級:七、八年級 問卷人數(shù):138時間:2015年3月20日類別 心理健康序號 1 2 3 4 5 6調查結果(人)問卷內容是 基本是 不是學校是否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學校是否對學生定期開展健康咨詢和輔導活動,是否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心里想不通的時候你是否想找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你住校時是否想念爸爸媽媽?平時爸爸媽媽是否來學校看你?學校是否有心理教師或心理咨詢室?89 38 11 52 44 42 64 39 35 69 56 53 41 28 29 53 39 46
第一個問題,92%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8%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學校開展法制、青春期教育工作沒有全覆蓋。
第二個問題,69.6%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30.4%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學校對學生定期開展健康咨詢、輔導活動及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工作力度不夠或流于形式。
第三個問題,74.6%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25.4%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不少寄宿生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心里想不通的時候你不想找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表明這部分寄宿生存在心理問題。
第四個問題,79.7%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說明大部分寄宿生親情依賴性強,20.3%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這部分寄宿生因長期親情缺失,已出現(xiàn)心理問題。
第五個問題,61.6%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38.4%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這部分家長不重視親情交流和子女健康成長。這也是導致寄宿生的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第六個問題,66.6%的學生回答“基本是”和“是”,33.4%的學生回答“不是”,說明學校對配備心理教師和建立心理咨詢室這項工作重視不夠或落實不到位,知曉率不高。
問卷結果表明:寄宿生確實存在心理問題,學校普遍存在應對不足、重視不夠等問題。
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通過走訪、座談、觀察和個案分析得出:寄宿生心理缺失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自卑、焦慮、煩惱、抑郁、嫉妒、多疑、傲慢、逆反等消極心理現(xiàn)象。由于缺少親情的關愛,寄宿生很自然就出現(xiàn)了心理缺失問題。不少寄宿生遇問題或外來壓力時感到無力解決,無法應對,而自卑,甚至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他們往往內心空虛、孤獨,不愿向老師和同學傾訴心聲,有的出現(xiàn)了學習精力不集中,失眠、情緒低落、耐挫力差、厭學、甚至輟學等情況。寄宿生的傲慢、逆反心理,常常表現(xiàn)為目中無人、不聽教誨、我行我素、撒謊、自暴自棄以及與他人相處采取不合作的對抗態(tài)度等。
寄宿生行為偏差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自控力差,易沖動、任性、急躁、倔強、固執(zhí)、偏激、愛發(fā)脾氣等。由于遠離家長的監(jiān)督、約束與管理,寄宿生自我約束和自控力差,行為易出現(xiàn)偏差,易養(yǎng)成亂花錢、不守紀律、說臟話、打架、抽煙、喝酒、賭博、偷竊、敲詐等行為。
上述情況表明,寄宿生心理問題已不容忽視,迫切需要學校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及時疏導寄宿生心靈,彌合心理缺失,矯正行為偏差。
個人原因:一方面,寄宿生由于離開了家庭與親人的呵護,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孤獨感、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自我認識不足,遇到問題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不自信的消極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喪失自信心。
家庭原因:一方面,大部分寄宿生的父母為了生計而外出務工,只好把孩子交給祖輩,致使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開,缺少親情交流,因隔代監(jiān)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孩子在家時,他們無力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這是影響寄宿生心理健康的一大主因;另一方面,不少監(jiān)護人望子成龍心切,經(jīng)常對孩子嘮叨不停,甚至打罵,責罰,無形中使孩子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心理負擔沉重,久而久之便有了厭學情緒,甚至還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另外,有些監(jiān)護人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心理問題。
學校原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只重視抓學生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些寄宿生因為成績差,拉了后腿,而被挖苦,甚至瞧不起。這種歧視使他們越發(fā)自卑、逆反、不合群、厭學、逃學。
社會因素:近年來受就業(yè)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許多人看到大學生畢業(yè)就失業(yè)的現(xiàn)象,使一些人認為讀書無用,這也影響了一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消極對待,因此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1.心理咨詢疏導心靈。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安排心理教師擔任心理醫(yī)生,及時幫助寄宿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學校每周固定咨詢時間,讓心理咨詢老師在心理咨詢室坐等上門咨詢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學生也可以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向心理咨詢老師進行心理咨詢。
2.心理輔導矯正心靈。班主任配合心理教師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寄宿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采取個別談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寫日記、周記等形式了解寄宿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引導寄宿生走出心理誤區(qū),建好心理健康檔案,及時為心理老師提供有關寄宿生的信息,以便制定對癥的心理輔導方案,更好地解決寄宿生的心理問題。
3.心理健康課啟迪心靈。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學生解開心靈的“疙瘩”。主要針對學生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例如,請專科醫(yī)生給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知識專題講座,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心理變化,并且認識到男女之間的差別,認識到男女同學交往是很正常的事,但要講原則,要講方式方法。
4.課外實踐活動陶冶心靈。引導寄宿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精神世界,陶冶他們的情操。例如,通過開展“中國夢,我的夢”演講會、“感恩書信”大賽、影評、運動會、節(jié)日慶祝、歌詠比賽、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國旗下演講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知行統(tǒng)一的信念。通過“我的成長報告”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我與同學交往合作”實踐,培養(yǎng)寄宿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寬容待人的品格。通過參觀訪問活動,讓寄宿生親身感受到家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各方面發(fā)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能既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又能把學生帶入特定的心理氛圍而受到感染。
5.“親情熱線”溝通心靈。學校開通“親情熱線”,利用校訊通和親情聊天室等平臺,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視頻溝通心靈。同時開通“班主任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了解子女各方面情況。開展家校攜手育人活動,學校每年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培訓。開展“大家訪”活動,組織教師到學生家中了解情況,溝通協(xié)調,改進家長教育子女的思想觀念、教育方式。要求家長積極主動配合學校、老師的工作,盡到家庭教育的責任。
6.特殊關愛慰藉心靈。(1)管思想。學校讓老師與寄宿生“接對子”。幫扶老師給予每個寄宿生父母般的關愛,以熱情的話語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設法打開他們心靈的窗戶,讓他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主動和老師訴說。(2)管學習。給寄宿生安排晚自習輔導,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高效課堂,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建設,引導寄宿生積極參加小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學習好的幫助學習差的,讓同學之間形成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愛護的良好氛圍。(3)管生活。學校為寄宿生創(chuàng)造舒心的食宿環(huán)境,配備好宿舍管理員和生活指導老師,落實好營養(yǎng)餐制度、貧困寄宿生“一補”及“資助”政策,飯菜做到營養(yǎng)搭配均衡營養(yǎng)可口,配好住宿、取暖、洗浴等設施,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學校如家一般的溫馨、舒適。(4)管身體。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寄宿生患病及時協(xié)助就醫(yī),每天放學課外時間開展各類體育活動。幫扶老師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他們父母的角色,給寄宿生心靈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關愛,有效彌補了親情缺失。
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共同面對,攜手努力,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策略,讓寄宿生具有健康的心靈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