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毅萱 汪敏
多元文化語境下的高校流行音樂教學實踐
——以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為例
■姚毅萱 汪敏
本文以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演唱專業為研究對象,針對該專業現狀、教學體系以及各類實踐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和分析,希望通過此類理性客觀的分析,促進本學科更好地發展,對本院該專業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多元 流行音樂 實踐教學 后現代 文化價值確立
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的當代音樂,呈現觀念、審美、形式等方面的多元局面,流行音樂更是如此。按照西方流行音樂風格研究分類,零零總總可達數百種。
根據流行音樂發展規律,通過“通用課程重基礎,專業課程重個性”的教學體系,實現兼顧通才與專才的共同發展。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以舞臺實踐為主體,學生的實踐能力直接體現了該專業基本培養目標實現與否。同時,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理解程度又體現該專業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本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二者的交融,重視實踐教學的體系建設。
1.實驗室建設
本專業擁有總面積近2600多平方米的各類實驗場地,擁有四個數字音樂實驗室和三個實驗劇場,共有設備百余臺,設備價值逾千萬。其中一項屬教育廳撥款直屬,是省重點實驗室,三項屬校級撥款實驗室。設備利用率>90%,運行良好。分別用于數字音樂制作、人聲錄音制作及教學實踐演出等。
2.實踐教學基地
在教學實踐方面,通過走訪和嚴格篩選,我們選定了適合本專業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各類單位場所,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當前基地主要以舞臺實踐為主,隨著通識教育地深入,將繼續拓寬實習基地的種類,例如加強與科研單位、各地社區及文化公司的合作。
3.創作及展演
自本專業開辦以來,隨著辦學理念和辦學條件的不斷完善,各類創作展演的水平及規模也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舉辦頻率也遵循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逐年增多。
4、教學實踐
將基礎課程、綜合課程、創新課程以及社會實踐呈現階段性、梯隊性形態,既考慮各類課程的獨立特性,又兼顧各類課程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面對不同的實踐類型。
1.納入建構主義教學觀,將情境學習、協作學習、會話學習、意義學習為本專業教學理念,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精神、創新能力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教學目標。
2.當代藝術相較于傳統藝術更強調思想與觀念的表達。將這一理念通過各門課程教學過程的貫通,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藝術觀念與思想。
3.在專業授課中加大隱性知識的傳授,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全面交流,包括思想、喜好、形式、觀念、技巧、感覺、心理等方面,不僅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關注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4.當前流行音樂評價都是建立在歐美流行音樂理論基礎之上,例如風格劃分、發聲要求等。這對音樂本土化的發展不僅無益,只能加劇文化依附的趨勢。本專業教學針對華語流行音樂所處的語言環境,文化背景,歷史線條等,對華語流行音樂的語言、聲調、情緒、留白等具有中華傳統審美的特點進行分析,梳理華語流行音樂風格。
5.加強普遍教育改革力度,從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加強整體素質,可謂一舉兩得,使得人才梯隊形成金字塔形,每個層面的人能力特點形成差異,適應于不同領域。只有整體素質提升,加大人才基數,培養創新型人才水平才會更高。
1.基礎實踐方面。包括基本樂理、音樂欣賞、音樂史、美學、聲音基礎訓練等課程。體現為以理論為指導,加強各類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聯系,開拓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實踐環節。例如在流行音樂欣賞課上不僅以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中外各歷史時期的流行音樂風格種類,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流行音樂歷史脈絡及形成背景,從側面也對歷史、社會、美學、經濟和音樂形成的關系有了認知,同時課堂上鼓勵學生用表演的形式參與其中,運用感性體驗的方式對該課程內容的理性層面做梳理。
2.綜合實踐方面。包括音樂風格訓練、演唱組合、表演基礎、樂隊合作、錄音棚實踐等課程。針對音樂聽覺、舞臺視覺、舞蹈肢體、音樂審美、演唱技能等各方面能力進行培養和驗證。例如演唱組合課不僅針對和音演唱能力進行專業訓練,在肢體協調性方面和舞臺空間展示方面也根據音樂風格進行進一步訓練,為完善全面的舞臺表演能力進行綜合教學,該課程也是各學科方向教師聯合授課。
3.創新實踐方面。鼓勵學生在指導教師幫助下,自主進行主題演出設計,從演出創意到各個節目形式編排,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溝通,為迸發更優質的創意挖掘潛能。例如原創音樂劇、畢業音樂會、主題音樂會和校內音樂大賽等。另外,學生的心理活動和知識背景不盡相同,有一些學生擅于探究、安靜諧和,知識特征,這利于從事學術性研究。選擇這類型學生參與到本學科的學術課題和創作項目當中來,既有利于延續發展教師的理論,又培養該類學生的學術思維及能力,為學生未來選擇提供更多可能性。
4.社會實踐方面。以社會企業為主導,突破學校教學實踐的局限性。如聯合各類演出團體作為學生實踐基地,流行音樂演唱專業學生以流行演唱舞臺表演為主,充分利用演出團體的資源和需求,尋求并建立合作。一方面為演出團體輸送實踐型演出人才,另一方面為在校學生提供直接演出機會;建立社區合作,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社區基層有許多直面實踐的機會,當前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各類社區活動,例如針對居家養老、和諧社區建設等方面,政府也提供許多政策支持。高校輸出各類人才深入社區服務實踐,既響應了政府號召,為豐富社區文化貢獻綿力,又可以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特別是具備策劃能力的人才將更有的放矢;與各類媒體機構合作,使學生有機會到一線積累經驗。當今傳統和新興媒體需要的人才范圍越來越寬泛,就業者的綜合能力和思維的延展性越來越重要,流行音樂演唱學生在培養過程中不僅僅注重演唱技能技法,更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從供需雙方來看,這種合作是互惠互利的;聯合文化創意公司作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從大環境來看,文化產業在未來的發展規模及速度可見一斑,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文化創意公司的七大板塊是指文化藝術、傳媒影視、出版發行、設計服務、文化貿易、會展活動、文化休閑。不只需要表演實踐型人才,對文化創新型人才需要更多,應打破專業之間的壁壘限制,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各盡其才。
高等流行音樂本科教育不應當滿足于培養低端技能從業者,從提升民族整體素質角度出發,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應當是更具前瞻性、科學性及實用性的。而當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人類本身的知識以及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零亂的、機械的、片面的。其后果將是他們無法認識人性、無法認識自己,同樣也無法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世界相聯系。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任何人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都必須建構屬于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在這個可操作的體系里,他所有的觀點和知識卻是不矛盾的,是一個邏輯體系,建構一致性科學體系的思維工具包括:哲學、邏輯學、批判性思維、宗教的知識。
在設置課程時充分考慮學生未來發展,為之提供更高效的課程設置;充分聯系每門課程的關系,使學生形成的知識結構更合理,并更大限度地運用知識;教學方法和形式內容也應該打破陳規,使之更符合流行音樂的屬性規律。
在實際操作中確立兩種課程-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流行演唱學科課程應包括音樂審美及哲學、音樂概論及欣賞、音樂評論、當代音樂思潮、聲樂技法、音樂心理、人文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包括身體語言和體態律動、流行舞蹈、器樂演奏、歌曲寫作、錄音實踐、演唱組合、節奏訓練、視唱聽音、聲樂技能訓練、樂隊合作、樂理、舞臺表演基礎、社會實踐。
核心課程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當他置身于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里面的一個毛細血管。流行音樂演唱的核心課程應分為兩類:學科課程中的聲樂技法和當代音樂思潮;實踐課程中的流行舞蹈、舞臺表演基礎和聲樂技能訓練。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人格素養、文化修養和音樂素養的培養在不同時期應不同側重。流行音樂演唱學習初期應建立三方面素質培養的意識,有意識在三方面加強積累,其中首要側重的是音樂素養的培養,完善音樂入門的基本要素;當演唱基本功邁過雛形階段,音樂素養達到一定程度,則應為音樂能力的提高加強人文學科的養分,拓寬思維方式,注重綜合素養的培養,通過綜合素養提高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由技術層面上升到藝術層面是最后階段,技術已經駕輕就熟,綜合素養全面發揮作用,對生命、精神、藝術、情感的哲學思考,將成為藝術家與一般表演者的明確分野。
流行音樂學科是一門年輕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興學科,隨著該學科在高等院校的發展,已經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以往對流行音樂的偏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形勢。不過,當前流行音樂理論研究還是比較孱弱,這不僅是因為學科成立時間較短,還有文化價值確立呈現缺失的原因。希望我國流行音樂理論研究以歐美流行音樂理論研究為學習對象,而不是照搬全收,在本民族文化語匯基礎之上確立具有獨特魅力的價值取向。
(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
1.《論音樂人才的素質和成長》黃新達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實踐和理論之間的介質結構探微》馮連杰、劉新榮濱州學院學報
3.《課程的邏輯》鐘啟泉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石中英 教育科學出版社
5.《音樂教育原理》哈羅德艾伯利斯 查理斯霍弗 羅伯特克勞特曼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6.《聲樂表演——流行篇》姚毅萱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該論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高校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拔尖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一般項目JWWMMJG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