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州
【摘 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關愛他人、關注社會、關懷自然而實現自我價值的具有善良品格的人。這種人便是具備生態價值觀的人。初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在新課改之后,其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再加上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引導學生認識生態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人物之一。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學生;生態價值觀;培養
前言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付出了環境惡化的慘重代價。臺風、地震、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大氣污染、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面對這種社會狀況,生態價值觀走進了語文教學的視野。生態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生態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
一、生態價值觀的內涵
“生態”一詞起源于希臘,泛指人類居住的環境。它所涉及到的面十分廣,能夠表達的范疇十分大。生態環境是指一切生物存在的狀態,以及這些生物與所處環境的關系。而生態價值觀主要是指通過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感情,在生態環境中無形地改變了人生價值觀。簡而言之,生態價值觀就是處理生態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在新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許多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對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培養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應用能力,讓學生“內外兼修”。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必要性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形成、價值觀塑造、人格健全的重要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內容與生態價值觀相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理念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生態價值觀的重要性。初中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新時期開展生態互動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近自然、親近社會,增強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意識。同時由于初中生的年齡較小,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但社會生活有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可以讓學生愛上語文,實現語文教育目的。
(二)重要性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是社會另一面——價值觀冷漠。這主要表現為:生態價值觀的薄弱與人文觀念的缺乏。有許多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生態,更不懂什么是生態價值觀。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進步,對知識消化較快,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是相當合適的。同時,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很大,大學生又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在初中階段可以充分利用時間讓學生了解生態,樹立生態價值觀,為學生的將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途徑
(一)發掘生態素材培養生態價值觀
新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價值觀教學資源。如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摹自然顏色、描述生活過程的文章。然而這些文章又不僅僅局限在對景色的描摹與對生活的敘述上。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許多景色看到作者所蘊藏著的感情,或是透過生活中的某一現象,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生態價值觀素材,也是難得的生態教學元素。如果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生態資源,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春天》等,這些文章與生態環境十分貼近,蘊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這類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先觀察自然環境,在有所了解后再去學習文章,這樣印象更深刻、感悟更深刻。
(二)運用生活實例培養生態價值觀
生活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復雜,充滿未知得挑戰。這些在生活中發生過的事實是教師生態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學生深層次感悟體驗的源泉。生活實例既包括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也包括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教材,適當地知識補充、情境營造、課外拓展等。如在《蘇州園林》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重點引導學生去感受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歷史發展,引發學生內心對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還可以以課本里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為背景,引導學生對生態價值觀的思考。
(三)豐富課堂活動培養生態價值觀
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生態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落實熱愛自然的生態理念,懂得保護環境、呵護生命,最終實現生態價值的教育目標。如學生在學習到“古代游記”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郊游活動或者徒步行走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采集標本,引發對自然生物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愛護環境,如在撿拾垃圾、不攀花折草,不傷害小動物,讓學生在享受自然的時候也熱愛自然。此外,學校還可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四)營造生態氛圍增強生態價值觀
培養生態價值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所以需要讓學生置身在濃厚的育人文化氛圍,長期耳濡目染,獲得生態文化知識,增強了生態價值觀念。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與學校加強聯系,加強班級與校園的生態環境建設,讓學生在濃厚的生態文化氛圍,增強生態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一方面,要營造充滿生態的班級環境。如建立“語文文化角落”,包括“建設生態文明”等特色欄目、建設“小小讀書角”在其中布置關愛自然、敬畏生命等有關的內容。讓在教師每個角落都充滿生態文明氣息,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生命觀、生態觀。另一方面,要構建生態文明的校園環境,如設立“文化走廊”等促進生態價值觀的全面深入。
(五)從個人情感入手實現生態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長期形成沉淀下來的內在品質。要實現生態價值觀,學生就要通過具體的實際行動內化而成。以上途徑是為學生積累素材、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從個人情感入手是學生形成生態價值觀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把握學生的情感規律,以課程和課程資源為基礎引導學生接納思想感情。如在上到《敬畏自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社會生活中觀察生態環境狀況,或者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問題、“采油平臺泄露”、“地球兩極冰川融化,北極熊失去棲息地而相繼死去”等話題。并且借這些問題在班級中展開討論,學生抒發真實情感,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四、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教學元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樣不但可以帶動學生的思考,還能讓學生感受生態的美好與不足,從而學會思考,得到啟發。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下意識地融入生態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從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碧航.訓練學生學會傾聽,培養學生傾聽能力[J].考試周刊,2011(22).
[2]鄭士鵬,王永明.低碳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生態價值觀教育的考量[J].黑河學刊,2011(01).
[3]任永霞.建構生態課堂煥發學習活力[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06).
[4]李英.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5]關麗蘭.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價值觀教育的導向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