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有目的地塑造和培養和諧發展的人,使之掌握一技之長,安身立命。隨著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在職業學校的課程中,語文課是一門基礎文化課,對于使中職生全面發展,對于提高中職生的人文素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從三個方面談談語文教學在發展教育上塑造人的重要作用。
一、道德教育作用
我們知道,文學作為一種精神食糧,是借助作品對事物的描繪或對人物的刻畫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來影響社會生活的,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的思想,左右著人的行為。可以說,文學對人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比起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來要有效得多。語文教學對人的道德教育作用,是文學對社會生活實踐中對人的塑造的一種具體體現。
怎樣實現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道德教育作用呢?我認為教師應通過對范文的深入分析講解,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產生共鳴,心靈受到震撼,意識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華。如在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中了解居里夫人的偉大人格,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林希的《石縫間的生命》中謳歌生命的頑強,啟發學生要勇敢地面對一切磨難,在拼搏中使生命升華;在鐘麗思的《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中了解中國人的自尊自強及愛國精神;在泰格特的《窗》中受到虛無與存在、利己與利人、生存和死亡等矛盾沖突的啟示;在臧克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舍己為國,使人受到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葉圣陶的《景泰藍的制作》這樣的優秀說明文,可以讓人從中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光榮,從而讓職校學生受到職業道德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作用
人類崇尚理性,但學生完美和諧的發展,還必須擁有健康、豐富、高尚的情感。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作用有著其它學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比如余光中的《鄉愁》表現了一種民族感情;小思的《中國的牛》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林園的《天涯思情》寄托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愛;老舍的《我的母親》把人間親情之愛抒發得淋漓盡致,使人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我們還應該充分重視寫作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實踐證明,通過寫作,學生可以充分挖掘豐富的內心情感,展示人美好的心靈世界。比如一位同學在題為《媽媽的偉大》記敘文中寫道:“有一天,我的眼睛不知怎么的看到了媽媽的頭發,忽然我驚呼:‘媽媽,白發,您頭上有白發了!從那天起,我便明白媽媽在變老了。一想到這一點,我鼻子酸酸的,心頭若有所失”。另一位同學在《絢麗的色彩》中寫道:“有一次一覺醒來,看見媽媽替我做新裙子,燈光灑在她花白的頭發上,映襯著她蒼白的臉,這種和諧的色彩給我從未有的感動和溫暖,愛——那一片最和美最溫馨的色彩”。這是多么清新、細膩的文句,包含了女兒拳拳的心,對母親眷眷的愛。其他學生的作文中寫出的手足情、師生情、同學友情同樣深切感人。
讓世界充滿愛是我們共同的美好心愿。毋庸置疑,教師擔負著情感教育的重任。語文教學應該竭力通過對范文的講解和閱讀,通過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培養學生健康、豐富、高尚的情感,讓他們懂得善待、互尊、友愛、理解、信賴、真誠、包容、無私。只有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才會去創造美好生活。
三、美感教育作用
馬克思說人類“依靠美的規律來造形”。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充分發掘美、辨別丑,創造美、揭露丑,歌頌美、批判丑,讓他們的思想意識在美的活動中形成和鑄就。
發揮語文教學在美感教育造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是教師通過優秀的范文教學要注意的另一個方面。優秀的范文,或通過優美流暢的詩一般的語言造形于無形中,激發職校學生強烈的想象力和創造欲。如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馮驥才的《城市的文物與文化》體會到的濃重歷史感,悟出城市建筑的文化內涵,培養職校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職業素養。趙鑫珊的《從人腦看科學與藝術》去發現天地之大美,使他們積極地去體驗生活,開發實踐,創造價值;或通過高風亮節的情感抒發打開思維,塑造職校學生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對美的事物的追求中去認識真理,創造美好,實現人生的價值。
總之,我們應該將美感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始終,向學生展示美,讓學生感受美,使他們得到精神的愉悅、性格的陶冶,培育他們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念和性格,優良的職業素養和人格,增強他們的對生活中美丑是非的辨別能力,無論生活多么艱苦,都始終保持堅強的斗志,這是我們美感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