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
【摘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即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情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初中歷史因為長時間不是中考科目,雖現已加入中考,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仍然不高。這種現狀為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里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以為,不但在課堂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外也一樣可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從不屑一顧到迷戀,如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關鍵詞】初中歷史;激發;興趣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揮學生潛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教師重視的是對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出對歷史優秀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尊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尊和互動,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設置的情境不能與生活脫節,必須要與學生實際有緊密聯系,要讓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證。由于歷史課的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每個教師的任教班級又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溝通的時間就會很少,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中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展。
二、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參與為主要形式。歷史課堂提供學生的是具體的材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從中提煉出有趣味的知識出來,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比如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關辛亥革命問題,辛亥革命到底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按照以往的教學,很多學生很難理解他勝利以及失敗的含義。所以在講到這節課的時候,通過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最后總結學生的觀點,在肯定他們觀點的同時,要讓他們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還有參與,就達到學習的目的,掌握歷史知識。只有讓學生投身教學中,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對歷史材料的興趣,學生積極思考,就可以活躍他們的思維,勇于表達他們的觀點,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學生參與教學,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真正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參與。
三、教學藝術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的關鍵
教師在課堂中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導游”,是學生學習情緒的發動者,是感染學生情感的調適者,因此,一個教師的教學藝術越高,學生就越容易融入到知識的海洋中去。
一些教師在思想上不重視初中歷史,因此沒有對教材的思想深度進行深刻的挖掘,課堂中沒有激昂、抑揚頓挫的語言,也沒有生動的講解,只是簡簡單單地給學生一一列舉時間、地點、人物。有些教師不注意教學的基本鍛煉,說話干巴,語無倫次,普通話不標準,神情呆板。這樣一來,教師昏昏,學生昏昏,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看不見,摸不著,教師就要像一個導游、一個演員、一個指揮者,用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述、豐富的閱歷學識,多樣的身體語言把學生帶入時光隧道,讓學生瀏覽歷史長河中無盡的風光,讓學生感悟“無盡風光在險峰”。教學藝術貫穿在整節課中,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學生由尊敬崇拜老師到愛“學科”,又焉能不愛歷史?
四、歷史與現實結合,激發學習熱情
如果只是向學生傳授過去的知識,學生會不喜歡。歷史教學中適當穿插生活中的時事、時尚,讓歷史課也具現代氣息,我給這種教法命名為“現實參與法”,即在教學中聯系相關的現實事例進行比較和分析,達到認識歷史、進行思想教育之目的。讓歷史“活”起來,對學生來說,歷史不再是遙不可及、枯燥無味的往事。
歷史教學中要抓住時代脈搏,把學生關心的事情拉入到歷史課堂中來。
當然,并不是讓教師東拉西扯,漫無邊際、亂說一番,而是要使歷史與現實順理成章地結合起來??山Y合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來講述。比如:在講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我談到有人要重修圓明園,啟發學生思考:要不要重修?一些人要求重修反映了什么問題?學生馬上表示反對,于是我歸納:被燒毀了的圓明園是近代中國屈辱的見證,它時刻警惕我們要不忘國恥,要關切民族的前途命運。歷史與現實這么接近,讓歷史走進學生,學生還會對歷史陌生嗎?
五、利用直觀教學,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人們認識規律,大都從感性認識開始,學生要認識遠離現實的歷史有一定的難度,初中生尤甚。而創造歷史情境,則可激發學生形象思維,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感知歷史,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學生的學習性往往來源于興趣,興趣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思維活躍。更要注重歷史的形象性。創設歷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運用直觀教具圖案、照片、文物、投影、錄像等,或通過學生模擬教具、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手法,讓學生切身感受、體會歷史。但要注意,創設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切忌喧賓奪主。通過對歷史的再現,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達到思想素質教育之目的。直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學習中受到思想教育。
六、組織歷史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不同于正規課堂的教學方式,它可由教師或同學自己組織,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在課外活動課中,學生天真爛漫的天性得以回歸,氣氛輕松,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發揮學生主動性,給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天地。
課外活動課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結合重大歷史事件或歷史紀念活動舉辦故事會,讓學生將英雄故事,愛國壯舉繪聲繪色地展現在同學面前;可召開“鄉土歷史”講座,講述家鄉的歷史變遷,把愛國與愛家結合起來;可舉行歷史知識競賽,寓知識于娛樂中;可舉辦歷史辯論賽,如我校近期就舉辦了“項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辯論賽,反響熱烈,使廣大師生眼界大開。
歷史課外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力、發散思維,拓寬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作用。
歷史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已不容置疑?,F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反復強調歷史的重要性,對我們歷史教師來說是一個鞭策。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要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要取得初中歷史教學的良好效果,一切請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