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旭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自主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能夠不斷更新自我,應對挑戰,超越自我。從而使學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更加具體化;利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關鍵詞】培養;激發;探究;物理;知識
一、加強直觀教學,激發參與意識
學生認識事物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形象的感覺和知覺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就要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首先在于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學“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景:在裝水的玻璃槽中,水中固定一個泡沫塑料片,在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結果三根鋼絲都插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這樣將光學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來,創設簡易實驗把學生帶人一個漁民叉魚的情景中去。再如,教學“大氣壓強”時,給同學們一杯水(燒杯中有備用水),半張作業本紙,先展示紙張從松開的手中下落,傾斜水杯時杯中水流下。同時給學生提出:誰能用這張紙把杯中水給托起來?上來試驗的幾位同學因方法不當或杯中空氣沒有排干凈,沒有成功。教師展示水杯倒置,紙片托水,學生驚嘆。這樣的引入,符合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就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這比我在課堂自己演示,枯燥講解要好得多。這樣,有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再配合教師演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更加具體化
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實物,如“摩擦”一節,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導出,教室里沒有,但有多媒體機柜,因此,讓學生推多媒體機柜來說明,學生用親眼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規律,記憶勢必深刻。又如“杠桿”一節,可利用教室中的門扇,請幾位同學到教室門口來,用手在離門軸遠近不同的地方去關閉門,讓其感受用力大小變化,增強了實驗的真實性和機動性,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再如,浮力的方向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實驗直觀顯示,學生雖能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理解“總是豎直向上的”就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設計了如下一個實驗,讓學生眼見為實。將軟線的一端用透明帶膠固定在乒乓球上,線的另一端用桶蓋固定在裝過5L食用油的去了底的透明塑料桶內,往倒置的桶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時系著乒乓球的線是豎直的,說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豎直向上的。將塑料桶傾斜,系乒乓球的線仍然是豎直的,說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豎直向上的。向不同方向傾斜塑料桶,會看到線總是豎直,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課后布置學生回家找器材自制,并進行比賽看誰材料選取得巧,實驗演示效果好。后來幾天,有不少同學拿來自制的實驗器材。不只是會演示,同時也能說出演示現象中的物理道理。
三、利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資源不僅局限于實驗室的現有設備,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實驗資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實驗,不僅具有簡便、直觀等優點。而且有利于學生課外自己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在這些實驗中,學生能充分觀察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反復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學生開動腦筋,利用自己制作的儀器設計實驗,完成自己提出的課題,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倡導用日常器具做實驗,是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需要,也是開發與利用實驗室課程資源的基本途徑之一。如下是我在多年的時間里,自制或帶動學生利用日常生活器具動手自制的教學用具,這些看似簡單的教學用具,在實際教學中卻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如前所述,觀察浮力方向的實驗外,還有學習“慣性,慣性的應用”之前,用一只盛滿水的玻璃杯,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當水杯突然向左運動時,水向什么方向滋出?當水杯突然停住時,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學生觀察清楚上述現象之后,將水杯放在講桌上。用硬塑料片蓋住杯口,杯口的塑料片上放一個雞蛋。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當用木棒打擊塑料片時,產生什么現象?裝置很簡單,學生卻覺得很新鮮,好奇的目光緊緊盯著雞蛋。當舉起木棒突然向塑料片打去,“啪”的一聲,塑料片飛離了杯口,雞蛋落人了杯中。再準備好上述器材,讓同學們上來體驗,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興趣激昂。這種利用日常用品做實驗引人課題的方法,激發性強、興趣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欲望。
再如,在組織學生戶外利用太陽光做凸透鏡和凹面鏡取火的實驗,比賽誰先讓紙片燃燒,就有的學生用會聚的太陽光點燃黑紙,結果實驗效果要好的多。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鼓勵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
猜想和假設是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并培養學生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渠道,在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促進學生深入地探究。如在壓強這一節里討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了與力的大小、受力面積大小、物體的材料、物體的硬度有關等猜想,對學生來說這些有理有據的猜想使我看到學生聰慧的頭腦,看到了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廣闊天地。
五、引導學生制定探究方案
在一個探究性實驗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種科學方法。如控制變量、歸納、類比等,這些方法都可滲透于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于驗證猜想和假設的方案中,要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想出的、說出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師應在此過程中適時指導,尊重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法。如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根據實驗目標自己設計實驗,動手探究,這樣使學生的思維不受課本和教師的限制,促進教師深入研究。
六、指導學生實驗,幫助學生分析論證
由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是很嚴重的錯誤,教師一定要做必要的指導,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踏實、嚴密的動手能力。在分析與論證上,應指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過程中,不要急于得出結論。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并且發現在每次改變物距后像和像距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可循,邊做實驗邊分析實驗結果。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深入人心”,在遇到問題時能迎刃而解。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求異,這樣才更具有科學探究的味道。
七、激勵學生交流合作,加強知識的鞏固應用
通過學生間地討論,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長補短。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做好組織工作,重點放在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獲取更多的信息。在解決問題中,若發現與科學結論有一定差異時,教師應作正確指導,使學生把書本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點一點地培養起來。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學會終身學習,我們應該很好地利用途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并從中獲得學習上的獨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豐富學生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對自我價值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