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旭
(遼寧工業大學學生工作處,錦州 1210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路徑探析
朱長旭
(遼寧工業大學學生工作處,錦州 121001)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新時期,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隨之與時俱進,及時轉型,只有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的前提下,積極轉型,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校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轉型 對策
(一)機制方面
首先,責任機制分工不明確。高職院校存在著嚴重的各部門權責不明,各自為政現象,這樣就缺失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與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很好的實現。其次,信息反饋機制不健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沒有建立校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沒有召開協調會議,也沒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制度,這都導致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與其他系統有效配合以達到教育最大效果。最后,保障機制不完善。[1]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還存在不少問題。
(二)施教方面
首先,師資隊伍薄弱,理論成果貧乏。高校思政課教師學歷碩士以下,近年來引進的高學歷教師以專業課為主,公共課教師受到忽視。教師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都比較低,從而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降低了思政課的趣味性。另外,很多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沒有空余時間進行充電,這樣也造成了教師素質得不到很好的提升。此外,教師很少有機會進行必要課程培訓和學術交流,教學和科研水平難以提高。[2]其次,教學方法陳舊,缺乏創新理念。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仍然是以灌輸教育模式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灌輸感到厭倦。
(三)學生方面
首先,學習興趣不高。我國高校的生源類型的多樣化,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內容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對于灌輸式教育更為厭倦。學生普遍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興趣不高。其次,政治立場不夠堅定。我國“90后”大學生的政治理論功底明顯不足,對黨和國家的歷史了解甚少,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認識缺乏理論支撐,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再次,心理素質相對薄弱。當前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生活條件優越,被家長呵護比較多,抗挫折能力低、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人際交往會有些障礙,這些個性都在進入高校后頻頻出現。部分“90后”大學生心理壓力很大,導致了部分學生對社會產生懷疑,甚至出現不信任感。
(一)轉變教育理念、完善工作機制
首先,要建立分工明確的責任機制,努力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功能,大力整合各個組成部分、各個社會資源,完善機制,形成分工明確的管理機制。其次,要努力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反饋機制。要建立并完善多軌制溝通渠道,實現多渠道信息反饋,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形成教育合力。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多軌制溝通渠道中相關機構的協調和監督。再次,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高校領導要充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他院系領導也要明確分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領導。第二,高校只有保證必要的經費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第三,高校還要在場所、設備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才能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創新人文素養培育,拓寬教育途徑
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差異性和引導性。高校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類型的多元化、素質參差不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候,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要改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法。要提高教學效果,高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專業的特點來開展教育,同時要改革教育方法,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三)注重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要積極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更好地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要在引進人才時,加大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的引進。除此之外,高校還要積極創造機會給思想政治教師培訓深造、社會實踐和考察學習的機會,不斷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結構,擴展教師的視野。
[1]李海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3).
[2]張俊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4).
朱長旭(1983- ),男,遼寧錦州人,碩士,講師,工作于遼寧工業大學學生工作處,科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