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華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不要只追求“情趣”,忽略最基本的知識傳授,還是要當講則講,當讀則讀,當問則問,當練則練,當演示則演示,一切為了實現教學目的。
關鍵詞 注重基礎知識 注重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45-02
從多年的教學活動中,發現了一些語文教學上的小問題。結合教學實踐,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其中有的“新教學法”理論基礎薄弱,有的忽略了小學生心理特點,脫離小學生認知實際,難免小學語文教學引入誤區。
一、鐘情于“激趣”,忽略了基礎知識的傳授
新教學法提出了一種“愉快教育”法。“愉快教育”是針對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負擔日益加重、陷于苦讀而提出的。顧名思義,“愉快教育”應指使學生樂于接受,使學生感到學習知識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因而樂此不疲。如何誘發愉快?應在教學中提供恰當的外部誘因,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其自己愿意學、努力學、刻苦學、學得愉快。但從實際教學來看,教師忙于“設趣”“激趣”“逗趣”,使教學過程趨于“游戲化”,于是哪節課沒有游戲,哪節課便淡然無趣。“教”失去游戲這根“拐杖”,“學”就失去歡樂的氣氛。學生感到“真沒勁”,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為應付考試,不得不在課后填補課內知識,這就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校上課剛結束,沒完沒了的各種補課又開始了,這是什么教學規律呢。名為減負增效,實際上無形地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孩子失去了自由的天性,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也就造成了得不償失的后果。
這是片面理解“愉快教育”所產生的教法。事實上,課堂絕不可能是游戲樂園,學習也絕不可能是一場游戲。無論學哪門文化知識,要想學好,都得依靠學生的內驅力,都得刻苦。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才是促使學生自覺愉快學習的關鍵。教育實踐證明:處于普及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學習的最直接內驅力來自其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具備了認知的先決條件,能學懂教材,能跟上教學進度,能不斷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學生就能增強自信,愉快地學。
近幾年,上課凡“講”,就被認為有“灌”的嫌疑,致使教師上課不敢講。其實,講解是許多教學方法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傳授知識最便捷、省時、有效的方法之一。許多復雜的道理,一經詳盡的講解,聽者便順之釋然。問題在于怎么講,什么時候講,講得是否適當,講得是否準確。簡潔、生動、有條理的講解,其中就包含有對學生的啟發,只有枯燥乏味的講解才是“灌”。
二、小學語文應注重基礎的知識
課堂上由于教師過于注重“情趣化”,“游戲化”表演教學,致使學生應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沒有牢固掌握。其分析如下:
1.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這一時期,連最基本的漢語拼音都沒有掌握,分不清聲母、韻母以及整體認讀音節,讀不準聲調,特別是二聲和三聲常常混淆,所以還得給他們補救漢語拼音知識;讀準音調,拼讀字詞。這些最基本的知識本來應該在課堂上完成,卻要到課外去補救,這就是造成了雙重浪費。
2.小學生在中年級要注重字、詞、句的熟練朗讀和書寫。能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書寫規范的漢字,能寫一些簡單的生活片段。可是有的學生,不但不能寫簡單的生活片段,連寫規范的字都做不到,還需從頭再來。
3.小學生在高年級要學會初步理解課文中字、詞、句以及課文內容,要學會習作,能寫400字以上的文章。可是大多數同學都不會習作,習作就是照作文大全或者是優秀作文上抄下來的文章。我看在心里,痛在心頭。
教育不是過度的重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研究鉆研教材,確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率,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該學時扎扎實實地學,該玩時就痛痛快快地玩。這樣課外輔導就不用再去補救那些課內知識,可以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啦!比如:琴、棋、書、畫這方面的知識。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三、小學語文加強主體性閱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礎性,“語”指的是它的語言、學習語言訓練的特點。語文教學創新教育首先要過好語文基礎這一關,因為,沒有基礎,創新就毫無根基。人類所有的發明無不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才獲得成功的。如果小學生連一篇課文還沒讀懂,對課文本身的理解還做不到,你怎么苛求他去創新?所以,離開文本、離開語言訓練、不憑借學生原有知識和基礎、任學生漫無邊際地“遐(瞎)想”的創新是不足取的。
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加強主體性閱讀成為語文創新教育的首選。我們知道,創造性思維是創新的核心,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創造性思維是孕育在對文本的主體思考里的。首先是自主性閱讀。這是符合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心理的讀書方式,因為越是高度自主,學生的讀書熱情就越高,所獲就越多,產生的思想碰撞就越激烈,思維就越活躍,創造性品質就越容易突現。其二是探究性閱讀,這是自主閱讀的較高層次。所謂探究閱讀,是閱讀后提出自己的疑點并就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自我的或同伴間的再閱讀的過程。我們目前語文課堂上大都有讓學生帶著某種疑問去讀書思考的環節,體現的就是探究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都將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三是批判性閱讀。這是自主閱讀的最高境界,當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去判斷一篇文章的優劣真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去判斷一篇文章的優劣真偽,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需要進行割舍與添加的時候,正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急劇發展的時候。不是有個小學生對“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的組合畫面提出過質疑嗎?我國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犯過的諸多“關于月亮的錯誤”竟然被一個小學生一針見血地指正,這正是我們渴求的創新意識啊!所以,語文創新教育并不多么神秘和高不可攀,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更多地體現在學生主體閱讀中的個性感受,體現在閱讀理解的見仁見智,體現在不受束縛的大膽想象和批判。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