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珍
摘 要 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閱讀教學不論在任何一個學段都是一個重點,但由于部分教師認識不足,從而帶來指導上的盲目性及閱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無計劃性,加上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意義同樣認識不足,從而放松了對課外書籍的閱讀。
關鍵詞 小學一年級 閱讀 分析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59-02
一年級是閱讀教學的最初始階段,但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把拼音、識字作為教學的重點,在組織課程時,很少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思想上不重視,從而忽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由于學校設施、教學大綱等各種條件的限制,使得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開展舉步維艱。加上家長對課外閱讀的意義同樣認識不足, 孩子在家空閑時間多用來看電視、玩游戲,從而放松了對課外書籍的閱讀。本文結(jié)合自己的一點教學經(jīng)驗,企圖嘗試對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談一點自己的淺見。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
1.以教師的“身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年級的學生身心發(fā)展處在童真幼稚階段,認知能力差,最易產(chǎn)生的是模仿性,老師愛什么,學生也會愛什么,家長愛什么,孩子也愛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對讀課外書要有較大的興趣,給學生以表率的作用,產(chǎn)生強大的感染力,來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自己首先要喜歡讀書,可以把自己讀過的適合孩子看的書推薦給孩子,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看的書放在辦公室里,讓學生知道原來老師也要不斷讀許多新的書。
2.故事制造懸念,激發(fā)閱讀興趣。小學生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等更是百聽不厭。因此,可以利用讀物本身的特點,如果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閱讀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學生剛進入小學時,他們的識字量比較少,根據(jù)這個實際,我經(jīng)常給孩子們講故事,有時我會在故事講到精彩處戛然而止,然后告訴學生故事的結(jié)局就在哪一本書上,這樣,孩子們就會根據(jù)老師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課外閱讀中去尋找結(jié)果。這就是“懸念激發(fā)興趣”法,這種方法可以說非常有效。只要我講過的故事書都會成為班上的“搶手貨”,孩子們都會爭著親眼目睹一遍我講的故事,不知不覺中《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兒歌集》都成為孩子們的讀物。
二、 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教學首先要抓住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姿勢做起,如每次讀書之前,強調(diào)讀書的姿勢,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姿勢,以及最基本的讀課文的要求就是把課文讀正確。一種良好的閱讀姿勢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易事,需要時刻糾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閱讀習慣,這個過程必須貫穿整個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教師要做到“反復教,教反復。”
三、多方位指導方法,多樣性的評價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讀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與自己的生活體驗鏈接以后,便會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講,一年級學生由于語言積累有限,有時無法用語言來表述自己對課文的體會和感受。所以,“讀”就成了低年級學生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來反映他們的內(nèi)心體驗。
1.教師要示范引導,以情帶讀。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麗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課堂。”教師的范讀是朗讀教學的最好的資源。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初步學習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教師精彩的范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讀的行列中來。當學生想讀好,而又讀不出“味”的時候,教師可適時點撥,或示范朗讀。教師的即興范讀,不僅有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的有聲語言,還有目光、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這些體態(tài)語言,在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謂“無聲勝有聲”。教師在范讀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帶著學生一同朗讀課文,走進文本。
2.抓關鍵詞句,感悟品讀。在朗讀時,如果能夠抓住關鍵的詞句,對課文的品讀感悟會有很大的幫助。
3.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共鳴,讓學生想讀、愛讀。教師要通過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圖片、表演、多媒體等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如學習《棉花姑娘》一課指導朗讀對話時,老師戴上頭飾扮演燕子,全班同學做棉花姑娘,引導學生理解燕子想幫卻幫不上忙時,教師可很為難地說:“聽了你們這樣請求,我特別想幫你們。可是我只會捉空中飛的害蟲,幫不了你們的忙。誰來教教我,我該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學生聽老師這么一說,有的擺手,有的搖頭,有的嘆氣地教起老師來:“對不起,我只會捉空中飛的害蟲。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學生讀得非常投入,特別入情。剩下的兩個并列段不用老師引導,學生就能讀得津津有味。學生進入情境后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完全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了。
4.轉(zhuǎn)換角色,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讀。表演朗讀是一年級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種閱讀形式,因為低年級的課文故事情節(jié)鮮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讀的形式來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可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及相關語言的表達、記憶;通過演讀,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能很好地突出課文重點,突破難點,突現(xiàn)特點。《小壁虎借尾巴》這篇有趣的故事,通過小魚、燕子、老牛的對話,再加上老師適當?shù)匾龑Ш椭笓],班上的朗讀氣氛非常熱烈,也知道了各個小動物尾巴的作用。
總之,“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尤其對于一年級的語文教學,由不會讀到會讀,由初讀到熟讀和感情朗讀,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在語文課堂中占據(jù)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讀,在讀中學習字詞,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明白道理,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