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23-02
隨著新一輪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和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已經成為當前各級學校現階段深化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但現階段在小學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下,仍存在著諸多弊端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小學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導致數學課堂出現了隨意化、低效化甚至無效化的現象。可以說,課程改革在當前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的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性表現
(一)課堂教學問題的設置缺少智慧生成,導致有效性差
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大多為事實性問題,預設性問題多、生成性問題少,優秀群體的問題關心多、弱勢群體的問題關心少。提問的形式大多是教師主動問學生被動答的多,學生探索交流的機會少;問題設置的類型大多是講解記憶的多,鼓勵創新的少。很顯然,這種為問而問,為答而答,提問和回答事實上都已經遠離了發問的初衷。教學過程中缺乏問題意識,而事實上沒有問題的教學是不可能有創新的,結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智慧的生成,犧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教師往往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課堂教學只重視少數優秀學生,而處于班級大多數的后進生往往成為課堂邊緣人或旁觀者。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學習起點、動機、潛能和不同的阻礙學習的弱點。教師這種重優生輕差生,重結果輕過程,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是小學數學教學長期陷入高耗低效“泥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視學生的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對教師是一種長期的挑戰。
(三)教學主體混淆,缺乏明確性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過于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忽視師生間的互動,以致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有些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教為中心,以自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而不顧學生的知識基礎實施填鴨式教學,將學生視為容器進行強行灌輸;還有的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唱“獨角戲”,只顧自己“埋頭苦干”而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等等。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低效或無效教學的表現。最終導致了學生主動學習的依賴性與日俱增,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式思維發展受到阻礙。
二、構建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合理設置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問題,夯實有效課堂構建的基礎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探究活動是以問題而展開的。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基本環節是問題設計,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數學教學離不開有效問題的設計。“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沒有疑問就沒有思維,學生積極的思維往往是由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問題開始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的內容,結合小學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在教學的關鍵之處設置有效問題,讓學生置身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境界,激發學生對所學問題的積極探索,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識及提高能力。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巧妙地設計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所學密切相關性的問題情境之中,讓學生經歷“問題——深思——探索——頓悟——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巧妙地寓于各式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中,提出有效性、針對性的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最終達到“我要學”的最佳狀態,并自覺地投入新知的主動探索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
(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分層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保證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差異性組織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只有符合學生發展水平,才能被他們理解和接受,一個班級中學生存在差異是必然的。教師在授課時,只有充分重視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教師在授課時,讓學困生能夠學得懂的,讓優等生能夠吃得飽,每個學生都能各取所需,這就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為了大多數學生學好數學的原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有效調控。
(三)運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營造有效課堂構建的平臺
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具有強烈參與的愿望,這和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相一致,如果簡單地運用教師灌輸講解的唯一方式,顯然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也不利于小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通過創設平臺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為數學課堂教學賦予生機與活力。無論是概念、公式的解釋還是解題思路的引導,教師都不應該直接向學生出示這些方法,而是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概念,尋找其中的關鍵詞,通過相互研究的方式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總結歸納,從而把握住這一概念的特征,并和其他概念有效區分開來。在定律的理解和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也要通過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與總結規律,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學中,教師側重于運用圖形拼接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切割與調整,組合成為一個長方形,并從中對比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高度與長方形的長度、寬度之間的關系,經過這樣的思維轉換過程,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具有了深刻的認識,掌握也就更為牢固。這樣的自主探究模式避免了直接對學生灌輸而導致理解不夠全面、深刻的弊端,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思考、分析研究和總結規律,概括公式,有效深化了學生的理解效果。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