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蓮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84-02
近年來,歷史學科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考題靈活,聯系實際,淡化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這體現了當代素質教育的要求,給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為適應新形勢下的中考,提高復習效率,很有必要對復習課作一個規劃,按系統復習、專題復習、綜合訓練復習三個輪次進行。
一、系統復習是奠基工程
1.夯實基礎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全面復習,但不能把復習課上成新授課。復習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出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理清線索,熟悉史實。復習史實要做到實、全、透。實,就是對史實的掌握要牢固、扎實,能在新情境中再認、再現;全,就是全面復習,不留死角,不漏掉任何一個屬于考試范圍的知識點;透,就是要對史實有透徹的理解,而不是機械的死背或簡單的復述。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語言精練,線索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多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多讓學生分析、發言、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讀、看、寫、記等方式強化訓練,使每章每節的基礎知識做到人人過關。
2.拓寬知識。通過某一時期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之間顯性或隱性的聯系,揭示這一時期的主體線索和階段特征,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主題知識結構。通過對階段特征的歸納、概括,對歷史事件的比較、分析,使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分析、比較等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比如中國近代史可分為新、舊民主革命兩個階段,世界近代史分為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三個階段。
3.構建知識體系。復習應從系統化的角度把具體的史實和概念放到宏觀的歷史背景、廣泛的事物聯系中加以考察,以把握其本質,揭示其規律。比如在復習世界近代史時,提到資本主義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對殖民地的要求不同,這一問題在中國近代史中就可以得到印證:1840年英國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時期,對市場、原料需求大,于是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進行商品輸出;到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力量強大,要求進一步擴大市場和原料產地,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此時中國近代史出現了邊疆危機、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到19世紀9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為滿足他們的需求,資本主義列強開始瓜分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形成。這時在中國近代史就出現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外歷史互證,使學生既能把中國歷史放到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中理解問題,又系統掌握了資本主義各個階段的發展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史。
二、專題歸類,比較對照,縱橫聯系
1.科學劃分專題有以下一些原則:按歷史知識的不同屬性劃分,如中國古代史可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按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劃分,如中國近現代史可劃分為列強侵華史、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專題劃分宜粗不宜細,拋棄大而繁。注意從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進行組合,從而構成新的專題知識體系。
2.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整體駕馭知識遷移的能力。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知識。理清同一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的知識及其相互關系,就是橫向聯系。如近代重要國家資本主義確立的事件可歸類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等。引導學生分別從背景、導火線、革命爆發標志等方面進行分析。
3.每一歷史事件又都有前因后果、前后發展、依次交替。如果我們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這就是縱向聯系。如中國近代史的線索可以縱向串聯歷史知識,以不同歷史時期為經線,以每一歷史時期的不同歷史特征為緯線,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歷史事件之間是相互聯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從宏觀上把握了歷史特征、歷史線索,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才能由點發展到線、面,并進而構建起整體歷史知識網絡,進而培養學生整體駕馭知識遷移的能力。
三、綜合復習、針對訓練、突出重點
這一輪的復習,一方面要進行綜合復習,查缺補漏,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通過做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不能看而不做,要親自實踐,否則“一看便會,一做就錯”。但是不能搞題海戰術,要精練重評。講評是初三復習的重要環節,對教學起著鞏固、完善、深化的作用,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彌補知識缺陷,提高解題能力。講評課怎么講?第一講解題方法,第二講失誤原因,第三要舉一反三,一題多練。不要就題論題,而要擴展思路,達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