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8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育人為本”作為今后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針之一,這是教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廣大教師特別注重知識本位的教學,忽視學生全面的發展,造成了學生機械記憶,單純應試,被動接受的學習現狀,限制了學生全面發展。新課標準也特別提出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落實育人在教學中做到育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怎樣在教學中做到育人為本呢?
一、語文教師要樹立新的課程觀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中,學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它充分考慮學生怎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考慮學生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多方面全面而協調的發展。以人為本的課程,精選人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重視每一個人學習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自己去獲取知識,建構知識。課程功能從知識本位向以人為本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關鍵。課程功能的轉變,必然會對課程性質、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由于語文課程功能的轉變,我們對語文課程有了新的認識:“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知識本位課程的背景下,我們只是重視語文工具性的一面。同樣的道理,語文新課程把語文素養作為核心概念,注重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只是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構建了全新的立體化標準體系,而不以知識點能力點來組織教學的內容;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而不只是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注意語文課程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重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二、研究課程標準,把握教學要求,實現育人為本
語文新課程把漢語拼音教學作為公民素質教育,定位于“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和查字典”。在以往大綱的基礎上調整了教學目標:不再要求直呼音節;要求逐步培養學生能夠借助漢語拼音讀準漢字、獨立認字、查閱字典;而不要求輔助閱讀和輔助寫作。在教學策略方面,要求考慮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方式以活動和游戲為主,大力采用圖片、錄音、錄像、多媒體手段,努力創設兒童喜聞樂見的情景和語境。
語文新課程明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的學段的教學重點。”要求在低、中年級多認識一些字;重視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感情、濃厚的學習興趣和主動識字的習慣;重視逐步培養學生憑借漢語拼音和字典、詞典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學策略方面強調:“識”與“寫”要求分開,不再要求每學一個字都要會讀、會寫、會講、會用;低年級“多認少寫”,以便盡快地憑借漢字閱讀。
在閱讀教學方面,語文新課程力糾時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能夠自主閱讀,直接閱讀,教師是學生閱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重視閱讀在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中的意義,重視教材課文的構成,重視學生閱讀的面和閱讀的量,注重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形成文化的積淀。
關于寫作,語文新課程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往往能綜合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特別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文風,“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理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要求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和課堂中解放出來,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能夠親近自然、走進杜會,豐富他們的生活,增長他們的見識。解放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體驗,用自己的筆寫自己想說的話。寫作要重內容,不能只重形式和技能,只是在字詞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理,寫出真情實感。
語文新課程進一步強化了“口語交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重視“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付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口語交際”比以往的“聽”與“說”更多地體現“對象”意識,提示更多地注意交際過程中的情意態度方面的要求,注意到交際中的文明素養。“口語交際”又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交際雙方是互為主客體的對話關系。口語交際的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兒童感興趣的話題,營造一種口頭交際的氛圍,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創造地開展各種各樣的模擬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參加實際的活動,鼓勵學生在各種場合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新課程充分考慮語文課程的特點,充分考慮語文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和制度,提出了一些語文評價的對策。如整體性、開放性、描述性、重視運用定性評價的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究,鼓勵有獨到的思路和見解等等。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