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亮
摘 要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修養,感恩是與人為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感恩可以醫治冷漠、任性、自私與頹廢,讓人變得優秀、陽光、受歡迎。部分初中學生變得越來越冷漠、自私、任性,缺乏感恩意識和行動。初中思品教師應重視感恩教育,通過與勞動相結合、穿插傳統文化教育、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利用相關節日活動、理財教育等形式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
關鍵詞 思品教師 感恩教育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30-02
生活中,我們應該常懷感恩之心。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庭結構和家庭模式逐漸發生變遷,獨生子女家庭、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的比例越來越占相當比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突出,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加之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逆反階段和“以分數衡量教學質量”的現實,中國的感恩優良傳統美德正受到嚴峻挑戰。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好感恩教育,已成為擺在每位思品老師面前的一大難題。下面就思品教師如何開展感恩教育談談我的幾點拙見。
一、教學要和勞動結合起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生活逐步富裕、安康了。可是我們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狀況卻令人擔憂:他們能守住這份富裕,創造更高層次的富裕嗎?
我們應富日子窮過,讓初中學生有足夠的勞動。讓他們在勞動中逐步懂得生活的艱辛,懂得父母養育子女不容易。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感恩的心,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勞動過程,也就是修養品德的過程,需要家長、老師引導、監督、檢查。要讓孩子用心勞動,讓他們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讓他們知道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意義重大:它不但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而且都是在修煉自己,在提升自己的品德。
思品教師,要善于利用勞動機會,有意識、有計劃安排學生勞動任務,讓學生寫勞動心得(對寫得有真情實感的心得要在思品課上朗讀、評論、討論、表揚),體驗勞動的艱辛,從而培養對父母養育的感恩之心。
二、適當穿插我國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的孝道思想、忠恕思想,對喚醒當代人感恩的心靈,提升道德水平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弟子規》,對培養青少年的良好行為習慣有著更明顯的作用。且看《弟子規》中的部分內容: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
《弟子規》總是從生活細節入手,為青少年的言行心志提供示范和要求。如果我們讓學生認真閱讀并身體力行,必然會受其熏陶和感染,讓學生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慢慢地學生會改掉身上的不良習氣,成為大方有禮、勤勞而有愛心的人。
三、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我們常說“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衣”。確實,一個人的話語,表現的是他內心的想法、情感、志趣、甚至道德狀況。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語言對個人的心志、情趣和道德情操也是有反作用的。所以,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禮貌用語的習慣,要求學生要用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隨時用恰當的禮貌語言交流。“請”“謝謝”“對不起”“拜托”“抱歉”等這些禮貌用語,會有神奇的力量,使學生慢慢產生包容、感恩的心。
四、利用相關節日活動,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感情的集中表達。我們用心組織傳統節日活動,能夠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可以培養青少年的愛心和感恩之心,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過清明節。思品老師應發出倡議,要求家長利用帶孩子踏青上墳的傳統節日活動,讓孩子了解家族先輩的歷史,了解先輩們為家族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從而讓孩子感恩前輩、感恩親人。
思品老師應在每年的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祭奠為民族、為國家不惜獻出生命的先驅。讓學生們時刻銘記,我們今天享受的一切都是革命先輩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先輩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主、自由、公平和正義,捍衛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尊嚴,對革命先烈我們要永遠心懷感恩。
五、注意理財教育
理財,是一種生存技巧,也是一種鍛煉品德的方法。對于學生每周零花錢、生活費的使用,要求學生列一個預算表。不管手上的錢再怎樣緊張,每周要預留的費用作為積蓄。然后,學生的開銷就嚴格按預算進行。這樣形成習慣后,學生就很少亂花錢,在精打細算中感受到父親掙錢不易,從而感恩父母,也為其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錢進行投資,賺更多的錢。也要提醒學生別忘了用自己的錢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學生從小培養愛心,讓學生知道真正的快樂是自強自立,是幫助別人。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