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正處在轉型時期,政府信任出現危機,而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對政府信任有重要的影響,同時網絡也為構建政府信任提供了一個平臺。本文試圖從網絡對政府信任的影響出發,找到利用網絡平臺構建政府信任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網絡;政府信任;影響;構建政府信任
網絡越來越成為信息的集散地,為人們提供了輿論平臺。由于網絡具有隱蔽性、匿名性、隨意性、發散性、快捷性、時效性等特點,使得網絡輿論的影響力較之其他媒體的影響力更大。某個突發事件在網上剛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國輿論,把地區性、局部性和帶有某種偶然性的問題,變成全民“圍觀”的公共話題。很多突發事件只要涉及弱勢群體和政府部門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發鋪天蓋地的輿論聲浪。而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政府信任的基本內涵
政府信任的概念:政府信任是指公民個人、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權力和提供管理和服務過程中的一種信任心理。
西方哲學家史里斯·博克曾指出:“信任是我們必須保護的東西,因為它就像空氣和水源一樣,一旦受損,我們所居住的社會就會土崩瓦解”。信任有助于增強彼此凝聚力,信任的存在是彼此共同合作和發展的基礎。就政治權威而言,政府信任是溝通民眾與政府的基礎,也是政治權威獲得政治合法性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伴隨著改革的逐步深人,“以現階段的中國社會來看,目前我國民主政治體制還不完善,由于政府長期充當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的角色,忽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使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加劇,如農民增收緩慢、下崗失業人員增多、權力尋租腐敗現象、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政府救濟功能薄弱等等,這些不僅削弱了政府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損害了政府的威信。”[1]
中國政府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獲得了民眾的普遍信任。但是,當前諸多原因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信任危機。
二、網絡對政府信任的影響模式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和滲透,使網絡媒體覆蓋的人群范圍更加廣泛;伴隨著網民上網時間的不斷增長,互聯網的粘性不斷增強,網絡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媒介之一,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快速提升。[2]網絡已成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和傳播媒介,中國的網民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支輿論導向力量。網絡對政府信任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網絡本身與政府信任并無內在聯系,它是通過曝光或傳播政府部門的正當或不正當的行為或態度,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從而影響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因此,網絡對政府信任有兩種影響模式,一是正面提升作用,二是負面降低作用。
網絡對政府信任起提升作用是建立在網絡對政府部門的有效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人員先進工作表現作正面報道的前提上的。這種模式就是政府的網絡公關。政府在不同時期對一些為人民服務的正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跡進行宣傳,呼吁社會去學習,從而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網絡導致公眾對政府信任的降低主要是通過披露政治系統腐敗一面,包括政府部門或工作人員的不歸行為以及對社會敏感問題領域,如弱勢群體的不公正遭遇進行曝光而產生的。公共事件開始形成時,由于政府部門或企業損害了民眾的利益,激起了群眾的不滿情緒,導致公眾的政治信任受到考驗。緊接著,一些富有正義感的網民往往充當著“公民報道者”的角色。他們把事件發生的全過程甚至是事件發生的相關背景等資料上傳到互聯網上,使廣大網民了解事實的真相,而由于網絡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匿名性、隱蔽性等特點使政治權威無法控制輿論,事情就會廣為傳播,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網民“跟帖”“轉帖”,也會吸引傳統媒體的跟蹤報道。由網民和各種媒體組成的一支輿論大軍共同討伐事件中涉及的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就會急劇降低。
盡管,網絡對政府信任的影響有兩種模式,但是兩種影響模式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且第二種影響模式的廣度和深度遠遠大于第一種。網絡對政府信任是一把雙刃劍,利用的好,則有利于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否則,網絡將會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降低,而產生影響的結果完全由政府的行為選擇的。
三、網絡與政府信任的構建
網絡之所以能產生對政府信任的影響,除了網絡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之外,根本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和法制意識在逐漸增強,人民對政府期望越來越高。網絡的發達要求充分發揚民主,這就需要政府轉變執政理念,公平、公正、公法執政。依托網絡平臺,政府部門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建設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第一,建立電子政府,公開黨務政務,讓人民了解政府的工作,保持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并且讓公眾在政府網絡里隨時反映他們的愿望,對政務的疑惑和質疑,甚至批評,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第二,建立政府回應機制,完善雙向溝通機制。網絡的便捷使溝通更為方便,但是目前網絡的溝通功能在政治系統與民眾之間并沒有很好的發揮。政府可以在網絡上與民眾近距離溝通,例如設立網絡問政平臺、留言板、市民心聲,開通微信、微博平臺等等,為網友參政議政提供一個平臺,讓民情上達,并且及時給與回應。
第三,政府應保持信息自由流動和開放透明。在群體事件發生時,信息“報比不報好,早報比晚報好,自己報比別人報好,主動報比被動報好”。及時公開信息,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小事件對政府造成的負面影響,及時糾正已發生的錯誤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對網絡曝光的事件,政府部門應該堅持依法秉公處理。針對一些基層政府權錢交易嚴重、執法不公、弱勢群體利益得不到保護等情況,政府部門應制定一套明確而嚴格的應對輿情的制度,確保公正處理每一個網絡輿情事件,保證社會公平正義。
總之,網絡只是政府建立公眾信任的重要平臺,真正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須依靠政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法制的健全,必須依靠政府切實為人民的安居樂業做出貢獻的事實說話。以網絡為平臺構建政府信任最主要的就是要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硯忠.論政府信任的產生與效果及其模型構建[J].學術探索,2007(l).
[2]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中國互聯網信息心.2010-12-31.
作者簡介:
張凱(1988.8~),安徽六安人,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