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中國民族聲樂融合了我國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音樂元素,同時也借鑒吸收了西方的演唱技巧,這使得我國民族聲樂作品不僅唱法多樣,而且作品種類繁多。在演唱風格和音樂特點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點。因此,探究我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對于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并進一步闡述了多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民族聲樂 多元化 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文化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字化媒介和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傳播和收集信息的重要工具。同時,國際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這都促使民族聲樂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我國民族聲樂必須立足本土音樂文化,并有選擇性的引進外國先進聲樂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我。此外,多元化也已成為世界文化的必然走向,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同樣需要與世界各國音樂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并在不斷的探究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聲樂藝術發展的多元化道路。
一、作品創作多元化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日益密切,音樂文化也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人們對聲樂藝術的審美需求也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點,這就要求我國民族聲樂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進行適當的創新和借鑒。目前,我國民族聲樂創作者充分運用西部大開發提供的優勢,創作了《我從新疆來》《西部情歌》《西部放歌》等一系列具有西域特色的聲樂作品。與此同時,受人們審美需求及通俗音樂的影響,民族聲樂創作者深入生活,創作了《好日子》《母親》《越來越好》等貼近人民生活的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從老百姓視角出發,真實的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因此,一經問世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傳播。此外,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聲樂創作者積極吸收外來音樂元素,在聲樂創作中大膽創新,一批優秀的藝術歌曲隨之問世,如《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將現代音樂元素與傳統京韻大鼓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說唱結合的新形式,使民族聲樂創作的多元化特點更加明顯。
二、演唱方法多元化
首先,民通唱法嶄露頭角。近年來,民通一詞在聲樂演唱中逐漸流行,它不同于美聲、學院派民族和通俗唱法,而是一種新型的時尚演唱方法。它的出現源于市場需求,符合大眾時尚生活需求,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具有雅俗共賞的效果。同時,原生態唱法也走上舞臺。這也是近年來產生的新名詞,這里所說的原生態主要是指保持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及其生存環境。原生態唱法最早登上聲樂舞臺,是在中央電視臺12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賽上,這促使音樂界廣泛關注這一新唱法,并對其進行全面研究。這屆歌唱比賽的最大亮點就是多個民族的原生態唱法共處一臺,帶給觀眾一場全新的聽覺和視覺盛宴。原生態組合是另一種新唱法,它伴隨著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出現,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高潮。五位新疆女孩以“天山雪蓮”的組合形式出現在舞臺上,并將其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歐美音樂、拉丁舞融合在一起,在國內歌壇脫穎而出。“香格里拉”組合曾獲得第13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通俗組銀獎。他們的歌舞風格具有濃郁的云南傈僳族特色,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感體驗,展現了多元化的民族聲樂風情。除此之外,新民族藝術也逐漸興起,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龔琳娜的《忐忑》,她在演唱中運用揚琴、笙、提琴、笛等樂器進行伴奏,融合黑頭、老生和花旦等唱腔,并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用極快的節奏不斷變化。值得注意的是,龔琳娜在演唱過程中不僅唱腔獨特夸張,表情也極具特色,讓觀眾在看似隨意的“咿咿呀呀”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情緒。目前,《忐忑》一曲已經獲得“聆聽世界音樂”最佳作品獎,無疑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聲樂多元化的發展。
三、音樂配器多元化
在音樂配器方面,民族聲樂作曲家在繼承傳統元素的同時,積極吸收符合大眾需求的時尚元素,以滿足聽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民族聲樂創作者認為若要推動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就必須增強聲樂的現代感與時尚感。例如,陳思思演唱的《情哥哥去南方》,既保留了民族性元素,又添加了轟鳴的汽笛聲及粗獷的通俗對唱。使歌曲演唱更具特色,且更富生活氣息。獨唱演員張燕在歌曲編配中不僅繼承了原有歌曲元素,還加入電聲和傳統民族樂器。《印象中國——2006維也納,中國新民歌音樂會》在保留傳統民族風格的前提下,加入了現代元素重新編排,從表演形式、樂器、舞美服裝、歌曲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此外,還有《萬物生》《彩云之南》等都在編唱和配器中加入流行音樂旋律及西洋樂器,使聲樂演唱更加坦率自然、淳樸感人。正是這些新鮮元素的加入,使我國的民族聲樂更具活力,促進了傳統民族聲樂和流行樂的進一部融合,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使我國民族聲樂以更加豐富多姿的形態呈現在世界聲樂舞臺上,并彰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強大魅力。
參考文獻:
[1]吳碧霞.論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觀念和思維方法[J].中國音樂,2009,(02).
[2]王海霞.關于民族聲樂演唱多樣化的分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1,(08).
[3]姜華敏.論民族聲樂的多元化走向[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03).
[4]臧一冰.關注原生態民歌對當今中國的意義[J].藝術評論,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