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樂萌
摘要: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樂器,琵琶演奏形式多樣,表現技法多元,音色圓潤明亮歷來就受到群眾的喜愛。筆者借本文淺談如何實現琵琶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以供業(yè)內同仁參考。
關鍵詞:琵琶 音樂表現力 教學方法
琵琶不僅是一種樂器,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也讓其富有獨特的魅力。琵琶彈奏手法很有講究,共有50多種手法,但學習琵琶并不是只需要練熟其指法,更重要的要學習到琵琶的音樂表現力。在彈奏琵琶的過程中,通過與琵琶曲的心靈共鳴,用嫻熟的手法彈奏出的琵琶曲才能真正具有音樂表現力。長久以來在琵琶音樂教學中,如何實現琵琶的音樂表現力一直是很多老師共同研究的問題。
一、琵琶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授課對象的不同決定了授課方法的不同。在琵琶教學中,對于初學者,老師應從琵琶的基本知識教起,讓其掌握好理論知識后再來談音樂表現力。當然為了后期教學的流暢,對初學者,老師可以在初期教學中有意識地鋪墊一些關于琵琶音樂表現力的教學內容。而對于有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老師應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開始領會何為音樂表現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在琵琶彈奏中尋找音樂靈魂的習慣,帶領學生逐漸步入琵琶藝術的音樂殿堂。總的來說,琵琶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應立足在琵琶的基本彈奏方法上。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基礎,沒有對琵琶的技術掌握,何談琵琶的音樂表現力。所以第一要素是要求學生通過勤奮的練習來掌握琵琶的基本指法,在練習中掌握琵琶的形態(tài)美,聲韻美。在練習的過程中,對于性格活躍的學生,老師要幫助其平靜心情,沉下心去,練習琵琶曲,掌握各種力道的技法演繹。對于性格沉默的學生,老師要引導其欣賞琵琶曲,讓學生的心靈隨著琵琶聲的高低而起伏,培養(yǎng)學生與琵琶之間的感情共鳴。越嫻熟的技能技巧越有利于琵琶的音樂表現力培養(yǎng),要用大量的練習時間,多重的練習任務來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彈奏應達到流暢自然,輕松有力,在練習中掌握琵琶的藝術特色。
二、琵琶教學中的練習方法
琵琶是一門藝術,在教學時機械的訓練看似枯燥,實際上演奏的所有曲目都有其音樂意境。琵琶的音色特點讓其可以演奏所有曲目,可以說,不論古今,不論中外,琵琶都可演奏。從《命運交響曲》到《唐璜》,從《春江花月夜》到《卷珠簾》,不論任何風格,不管哪個時代,琵琶都能表現出其曲目意境。但是也要考慮到琵琶的發(fā)音孔較小,音色相比于其它的樂器來說比較單薄。所以在練習中,老師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到琵琶的音色特點,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不同曲目作品的風格、結構、力度、和聲、調式等。放開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演奏,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對不同版本的演奏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用自己的選擇來演繹琵琶曲目。這種“二度創(chuàng)作”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解放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與琵琶曲目貼得更近,用自己的理解去創(chuàng)作去演奏。作為一種集審美、傳情、感知于一體的樂器,同一首琵琶曲,同一把琵琶在不同的演奏者手里所呈現的意境都是不同的。這是由于學生的性格不同,學習基礎不同,藝術感知不同,自然所呈現的音樂感覺也就有所不同。老師在指導學生練習琵琶曲目時,應把握“音由心間出,功夫在弦外”的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情演繹琵琶曲。
三、如何實現琵琶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
(一)心態(tài)平和
學習琵琶需要良好的心理基礎。老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平和的心態(tài)。琵琶在表演時,如果演奏者心情激動,動作不協調,指法失誤,思維僵化,這些都會造成琵琶演奏過程中的卡殼,琵琶樂曲藝術效果大減的結局。所以作為琵琶教學者,首先就要培養(yǎng)演奏者良好的心態(tài),保持心境平和,手指平靜有力,演奏過程中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琵琶樂曲上,不被其它情緒分心。越是平和,越能沉醉到樂曲的演奏中去,越沉醉,也就越能自然地在指尖流露出琵琶曲目中蘊涵的情感與韻味。當然,要想保持平和的心境,沒有一份底氣是做不到的。在琵琶演奏中,這份底氣就來自于對琵琶樂曲的完全掌握,擁有熟練的演奏手法,就是演奏者站在舞臺上的底氣。音樂并不是一種技巧的炫耀,反而只是一種演奏手法的厚積薄發(fā)。越是熟練的演奏手法,越能讓心態(tài)平和,心態(tài)越平和,也就越能平穩(wěn)地展示樂曲的魅力。
(二)教法多變
在琵琶教學過程中,只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教學者,也就是老師;一個就是學習者,也就是學生。對琵琶來說,彈奏的過程不僅是對樂感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學生韻律感,手指操控感,以及音樂感受力的考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要過多的停留在機械性的訓練之中,而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觸類旁通地理解琵琶演奏的一切。如培養(yǎng)學生的韻律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舞蹈的教學,不僅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也用肢體動作強化了學生對韻律感的認知能力。如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演唱樂感風格不同的曲目,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并用自己的理解唱出來。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唱法的區(qū)別,不同演唱方式帶來的改變,進而培養(yǎng)不配套工程的樂感。當然,還可以讓學生適度地進行一些藝術形式的表演,提高學生藝術綜合素養(yǎng),也就是提升了學生的整體音樂水平。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琵琶樂曲的內涵,提高其對琵琶學習的興趣與音樂表現能力。
(三)積累經驗
再多的教學離開了實踐都只是一句空談。所以,要想實現琵琶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讓學生多參與演出,積累其演奏經驗都是必經的途徑。在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大量的實踐演奏機會,讓學生熟悉琵琶,熟悉曲目,當熟悉變成嫻熟,當嫻熟變成了下意識,學生公開演奏的底氣也就有了。接下來,老師再為學生提供公開演奏的機會,如參加比賽、參與音樂節(jié)等,讓學生逐漸習慣公開演出,也就慢慢能掌握音樂表現的技巧與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琵琶演奏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實現琵琶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意味著讓演奏者擁有嫻熟的琵琶彈奏技法,良好的心態(tài)與對琵琶樂曲的全面掌握。同時,積累演奏經驗,讓學生習慣舞臺,習慣表達自己,才能真正實現琵琶教學中的音樂表現力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薛洪濤.略論琵琶演奏中音樂表現力的提升[J].戲劇之家,2015,(07).
[2]黃麗蓉.琵琶演奏中音樂表現力的提升初探[J].音樂時空,2014,(23).
[3]段研.探究琵琶獨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音樂表現力[J].戲劇之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