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李紅艷
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化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嚴肅的課題。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結合基層檢察機關實際,對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面臨的困境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提出了初步建議。
關鍵詞: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而黨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的高度,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之一。然而,我國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嘗試結合基層實際對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面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建議,以提高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
一、我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現狀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該法第二條,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該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該法第四十五條強調了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的責任,“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被專家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
為規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向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依法懲罰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防止以罰代刑,200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規定》(環發[2007]78號)。2011年10月,高檢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犯罪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各級檢察機關,要“積極探索同步介入重大事故、事件、案件的調查工作,重點做好檢察機關同步介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重大國土資源案件和重大工程建設中發生案件的調查工作”。2014年4月,貴州成立了省高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省人民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和省公安廳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全省各級檢察機關成立35個專門內設機構,配備了208名工作人員。這是國內首家省級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據最高檢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檢察機關依法及時介入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深挖破壞環境資源現象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共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貪污賄賂犯罪案件489件581人,查辦瀆職犯罪1123件1582人,批捕污染環境、非法采礦、盜伐濫伐林木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嫌疑人10084人,起訴28707人。同時,檢察機關還加強對環境保護執法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依托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對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線索的受理、立案、查處等情況進行集中排查,堅決監督糾正有案不移、有案不立和以罰代刑等問題。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共監督行政機關移送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1866件2229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1639件1984人。由此可見,我國檢察機關堅持依法從嚴打擊原則,有效震懾了犯罪。
二、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層人力物力有限。貴州省公檢法聯動機制在堅決查辦、懲治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案件方面形成強大合力,值得各地借鑒。但是由于各地各級檢察機關機構、人員編制等原因,很難增設專門機構、配備專門人員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比如本單位是基層一個不足三十人的小檢察院,人人身兼數職,在反貪偵查、批捕公訴、訴訟監督及案件管理等各項工作中,人員運轉就已經捉襟見肘,很難再設置專門的生態環境保護機構,也沒有檢察人員專門從事這項工作。而且在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也不可能隨意設置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食品安全保護檢察處等處室。
二是群眾維權意識不強。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時不能立即顯現出來,具有潛伏性、長期性、衍生性和遷移性、突變型,表現形式也是各種各樣。對環境損害的認定要有專門的鑒定結果,而且周期長、費用昂貴。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時,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較差,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或者覺得環境是大家的事,空氣污染了大家都身處其中,個人的力量太渺小,而放棄了主動維權。
三是相關案件移送不及時或不移送現象突出。由于少數地方政府和部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考慮財政收入和勞動就業等問題,存在保護主義傾向,妨礙行政執法,致使不能及時嚴肅查處或關停違法企業;也有個別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消極或疏于履行職責,對違法犯罪行為不能有力打擊,致使有些達不到環境保護標準的企業有機可乘。同時,由于檢察機關與行政執法部門對生態環境執法信息不同步,無從開展監督。雖然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關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規定》,對相關案件移送標準、事件、程序及需要移送的相關材料有明確規定,但在落實方面,由于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不順暢,時常出現應當移送案件未移送,僅處以行政處罰的現象,影響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開展。
三、檢察機關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途徑
一是加強檢察官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專業化隊伍建設。針對當前基層檢察院人員緊缺以及檢察官生態環境司法能力普遍不足的現實情況,可以從現有的人員中選派一批法律業務素質高的檢察官培訓學習生態環境專業知識,提高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能力。也可以聘請環境法律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來充實檢察官隊伍,或者擔任專業顧問、人民監督員等,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專業力量。
二是加強相關法律知識宣傳。借助檢察機關開展“公眾開放日”和“舉報宣傳周”的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形成社會各界共同抵制、打擊危害環境犯罪活動的強大輿論聲勢。同時,檢察機關應暢通維權渠道,向社會公布舉報投訴電話,發動群眾積極參與。
三是完善兩法銜接機制。建立執法信息網絡共享平臺,擴大覆蓋面,實現資源共享,深化兩法銜接機制,增強開展法律監督的主動性和有效性。確定專門聯絡員定期與行政執法部門聯系溝通,形成長效機制,提高兩法銜接執法水平。同時,檢察機關要積極主動與行政執法部門和公安機關配合,在具體案件中,根據實際情況提前介入,在收集、固定和保全證據、以及偵查方向等方面予以積極引導,形成打擊合力。并通過信息共享以及召開聯席會等方式,增強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監督,促使行政執法機關增強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識,規范移送案件的程序和標準。
四是提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構,應當努力探索作為提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在繼續深入研究公益訴訟的基本理論和程序操作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經驗,對符合條件的破壞生態環境的公益案件提起訴訟,提高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