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云
(長葛市人民醫院骨二科 河南許昌 461500)
有研究報道,PFNA治療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1]。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手術治療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加強圍手術期護理是確保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2]。本文對30例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分析其護理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長葛市人民醫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0例接受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3~88歲,平均(75.4±5.8)歲;合并肺部感染13例、高血壓9例、糖尿病8例。所有患者入院至接受手術治療時間為7~14 d,平均(10.9±2.6)d。所有患者均采取PFNA內固定術治療。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同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詳細向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及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手術及護理。
1.2.2 術后護理 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及意識情況,給予24 h動態心電監護。術后幫助患者取平臥體位,患肢向上抬高25°,兩膝間可給予軟枕墊靠。觀察患者足背動脈搏動及患肢遠端感覺情況,是否有麻木、腫痛及感覺遲鈍等,若有則通知醫生及時處理。注意觀察患者手術傷口滲液及引流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及敷料清潔干燥。
1.2.3 疼痛護理 術前給予患者鎮痛處理,術后根據患者疼痛情況給予氯諾西康注射鎮痛。指導患者通過分散注意力來降低疼痛,如聽音樂以及有節奏的呼吸。傳統手術治療患者術后疼痛感覺明顯,且較易發生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緒躁動和病情改變,而PFNA手術治療無需暴露骨折端,患者疼痛較輕,配以有效的護理,可明顯降低患者疼痛感。
1.2.4 合并疾病護理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糖尿病患者術前禁食,需密切監測血糖,并根據血糖檢測值給予適量的胰島素注射,防止低血糖的發生。對于高血壓患者,應給予降壓藥物治療,若患者出現頭暈、頭疼及血壓升高等現象,應給予心痛定10 mg口服;術后應積極監測血壓的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手術前后進行疼痛程度(PPI)及不良情緒(SAS)評分[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有效治療和精心護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手術時間為(65.3±8.7)min,術中出血量為(183.4±23.5)ml,住院時間為(10.9±6.4)d。護理后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時間 疼痛程度評分 不良情緒評分護理前2.2 ±1.0 45.4 ±5.7護理后 1.0 ±0.8 30.2 ±3.7 t 5.132 12.251 P<0.05<0.05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的發病率日益增加。傳統牽引治療對于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臨床效果不甚理想,且傳統治療需要老年患者長期臥床,這將引起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的增加[4]。因此,在高齡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早期手術治療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5]。PFNA內固定術在治療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方面臨床效果較理想,然而老年患者常伴發較多的基礎疾病,手術治療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所以手術治療前后應加強圍手術期護理。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有效圍手術期護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護理后患者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評分明顯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PFNA內固定治療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和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張北南,鄧騰孝,黃河,等.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2):3391 -3392.
[2]曾紹林,汪瑩,萬云虹,等.DHS和PFNA內固定術治療股骨近端骨折臨床療效比較[J].山東醫藥,2011,51(15):98 -99.
[3]周植森,滕范文,陳澤群,等.股骨近端骨折應用DHS和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8):128-130.
[4]趙勇,周大鵬,田競,等.PFNA內固定結合近端控制技術微創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12):1085-1086.
[5]陳宣煌,蔡涵華.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近端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4):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