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
【摘 要】小學合唱教學,是一種集體性很強的聲樂藝術,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一首歌曲可以表達歡樂、道出悲傷。一首歡快的旋律,足以讓學生們從枯燥的環境中跳脫出來,如果教師能引導小學生們把歡樂的歌曲這么演繹、合唱,那就是一項長期音樂合唱教學的成功案例!
【關鍵詞】小學;音樂;合唱
根據新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教師們應把歌唱當作最好的教學工具,在小學音樂教學法中,主要是以歌唱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合唱訓練正是以唱為主的訓練,那么,如何才能讓小學音樂教學法在童聲合唱的訓練中有效發揮他的優勢呢?就我多年來的小學合唱教學經驗和實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理解、明確小學合唱教學概念
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對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現行的音樂教材中有許多的合唱歌曲,這些歌曲的題材廣泛,風格各異,其中還有很多深受學生喜歡的兒童合唱歌曲。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些寶貴的資源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只教唱一個聲部,把合唱改成了齊唱,有的干脆不教了。我認為造成這樣的結果有很多原因:教師對合唱教學缺乏認識,教學環境的限制……但主要的還是教師對合唱教學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長期以來形成了惡性循環,使教師和學生對合唱產生了畏懼感,最終導致放棄。
二、曲調音準的訓練
學生在做發聲訓練時如果不跟鋼琴唱,音有時會偏高或者偏低,從s—m小三度的童謠開始,接著又開始加入la、do、re,知識的積累就成了五聲音階,最后認識fa、ti,再加入音程唱,兩個或三個音的和聲等都安排在適當的進度之內,并且采用首調唱名法,這樣使學生不管唱什么歌曲都能對音的高低有個系統的心理位置,不至于造成音準問題。
1.低年段學生剛進學校缺乏音高概念,歌曲怎么唱,怎樣才能把音唱準都需要老師教。一、二年級的音樂教材以學生聆聽為主,音高,音準的教學量很少。據教學以來,我覺得學生在接觸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融入音高的概念。比如在對于二年級的教學中,我要學生聆聽小字一組中的1 2 3 4 5 6 7,并表明音的高低。將這些音符用一個小動物來代替,通過聽辨音高猜出的動物名字。讓學生初步感受音之間的距離感。在每次教唱歌曲的時候,我都會讓學生安靜的聽琴彈奏一遍旋律,然后讓學生輕聲用“啦”來哼唱歌曲。每次教唱開始都會讓學生唱一段小曲來做音準練習,低年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堅持力。通過這樣先唱音名,再唱歌詞長期的訓練由淺入深,點點滴滴地讓學生了解音高,解決音準問題。
2.中年段的學生經歷了二、三年的訓練已經把握了do、re、mi等音高的演唱。但是對于增四度,純四、五的跳躍音準掌握的不夠理想,如第七冊中的《搖籃曲》中,頻繁出現純四度的音程。在唱低音時學生往往沒有概念,總會出現偏低的現象。于是我運用了柯達伊手勢法,讓學生在不同的音高出現時用不同的手勢來表示。同時在歌譜上加入了旋律線條讓學生直觀的感受音高的走向從而唱準音高。通過這樣直觀簡要的學習,學生的音準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于跨度很大的歌曲也能快速到位的唱準。
3.高年段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音樂知識和音高概念,教材中也增加了合唱曲目。進行合唱教學時,低聲部的音準時常不進如人意,總會跑到高聲部。如第九冊中的《故鄉的小路》、《我怎樣長大》等。其實合唱音準不準比較大的因素在于聽覺。要讓學生通過聽辨,聽唱,模唱簡單的音程,如純四、五度音程,大小三度等,來培養他們敏銳的多聲部音高概念。對于縣級學校由于學生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就算通過訓練也難以達到教材上多聲部的要求。于是我通過不破壞和聲效果,遵守和聲定律的同時將二聲部歌曲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如:《故鄉的小路》通過降低難度解決學生音準難題,恢復了他們對多聲部歌曲的學習信心和熱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多聲部音樂的魅力。
三、固定伴奏與卡農
在分聲部演唱的時候聲部與聲部交界處的同學往往不能很明確的找到自己聲部的哪個音高,有的時候會被別的聲部“帶跑”?,我認為只有練唱多聲部,才是唱準音的保證,多聲部的訓練只能從兩個聲部開始,一方面是至少要有兩個聲部才能辨別聲音之間的協和程度,另一方面要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這時,我們就可以先采用固定伴奏來進行訓練,比如:我在教唱《乃喲乃》這首歌曲的時候,因為這是一首do,mi,sol的歌,旋律很簡單,學生學會了以后,我就用do sol do做為伴奏音樂,一開始由老師唱固定伴奏音型,學生唱歌曲的旋律,接下來部分學生唱旋律,部分學生唱固定伴奏,等學生完全學會這種唱歌的方式了以后,就可以安排學生一小組對一小組,或者一個對了一個單獨練習;學生學會了歌曲固定伴奏演唱方式以后,這時就可以加人卡農即輪唱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種方法使得學生的合唱配合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柯達伊手勢
在平時教學的過程當中我有時會發現,學生在演唱作品的時候各聲部的聲音有的時候會很不協調,各個聲部的小隊員都在忙著唱自己的聲部,不會去聽別的聲部,如果一聽自己就會被別的聲部帶跑調,結果就造成某一個聲部的聲音特別強,某一個聲部的聲音比較弱,這時候,我們可以利用柯達伊手勢訓練他們的“一心二用”這樣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完成,一開始老師邊唱邊做手勢,讓學生模仿,接下來老師不唱音,只做手勢讓學生邊做邊唱,從起初的一個音到后來的幾個小節,當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等他們對柯達伊手勢很熟悉了以后,就可以邊做手勢邊跟老師進行卡農的訓練,最后自己跟自己唱卡農,也就是說,自己的柯達伊手勢是一個聲部,唱出的聲音是另一個聲部,當然,這個訓練是要建立在前面所有訓練的基礎之上的。
總之,訓練一支聲音和諧配合默契的合唱隊,歌唱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和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我們小學生的合唱教學才能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泰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