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田斌++郭慶祝


摘 要: 基于某地區致病微生物對養殖扇貝食品質量安全影響進行周年分析,通過國標、行標檢測方法對扇貝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得出相關指標的數據,獲得有關地域的數據、季節性周期數據,從而對養殖扇貝食品安全數據的變化加以分析,旨在通過養殖扇貝食品致病微生物指標的研究為科學監管貝類衛生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致病微生物;養殖扇貝;質量安全;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志碼: A
養殖扇貝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因而深受人們喜愛,成為廣泛食用的食材。但是雙殼貝類有非選擇性濾食的習性,如果養殖區的水質、底質受到污染,那么貝類在濾水攝食的同時也會將生長環境中的致病菌、有毒藻類、農獸藥殘、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富集于體內,如果不加以控制,當富集的量超過一定程度,極易爆發食用人群的規模性食物中毒,所以應對貝類質量安全情況嚴格監測監管,避免發生大規模群體食品安全事件。
1 養殖貝類質量現狀
由于養殖、交通運輸等條件要求,扇貝的養殖區大多位于沿海、海灣等近海水域[1]。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工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付出的代價則是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排泄物都不斷地排入大海,污染了海洋環境,扇貝等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自然也每況愈下,每年高達數以億噸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入海的廢水,使扇貝養殖環境受到致病菌、重金屬和藥殘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的風險大大增加。
針對我國目前的貝類質量安全狀況,國內專家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劉俊榮[2]指出:海洋貝類的安全問題具有鮮明的原料特殊性,潛在風險的問題比較突出。其安全問題可以歸為海洋毒素、細菌與病毒、重金屬及污染物三大類。蔡友瓊等[3]針對我國貝類衛生狀況進行分析,指出海產貝類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例如甲艇病毒大腸桿箘等,主要來源于工業與生活污水的排放。目前,國際上在對海水貝類的衛生監管上,歐盟和美國的方法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采用規范養殖的管理和標準化貝類海區劃分來進行控制。歐共體理事會指令和CAC標準規定的海區分類是以貝類中微生物的含量作為分類指標,歐洲養殖水域類別的劃分主要以微生物指標作為劃分依據[4],重點是埃希氏菌屬大腸群類微生物,而美國也是以海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作為海區劃分依據。綜上說明致病微生物是影響貝類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關鍵風險因子。
2 致病微生物對養殖扇貝的影響
影響養殖扇貝食品安全的微生物種類較多,根據貝類產品污染的特點[5],本調查研究通過三年時間對某地區的養殖扇貝抽樣檢測,測定養殖扇貝大腸桿菌和菌落總數兩個安全指標,了解當地養殖扇貝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狀況來衡量養殖扇貝食品的安全性。
2.1 調查海區設定
所選調查地點為東北沿海城市d市,為東北沿海地區主要貝類生產區,根據該地區貝類生產情況對主要養殖區進行采樣調查。在選擇的監測點位上三年連續進行采樣調查。
2.2 樣品的采集與處理
2012年共采集84個樣品,2013年共采集81個樣品,2014年共采集63個樣品,三年共采集228個樣品。三年在各個地區采集的樣品名稱和數量如表1。
表1 抽樣分布及數量統計表
樣品先用采樣地海水洗凈后,裝在密封塑料袋中冷藏,保存于保溫箱,樣品與冰之間用硬紙板或海綿等物隔離,防止貝類凍傷與污染,盡快送回實驗室檢測。測試前先將貝類樣品用潔凈水沖洗干凈,去除泥沙雜質,測定時用70%的酒精棉球對體表消毒,用無菌刀剝離貝殼,取出貝肉,勻漿后進行測定。
2.3 檢測項目和方法
2.4 結果與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3年從養殖區共采集9批次樣品進行監測,樣品總數為228個。結果表明2013年8月份有1個蝦夷扇貝樣品菌落總數超標,占該批次樣品總數的5.26%。按照貝類劃型依據,226個樣品為一類區,2個樣品為二類區,分別占三年樣品總數的99.12%和0.88%。2012年84個樣品中,一類區樣品數為84個,占該年樣品數的100%。2013年81個樣品中,一類區樣品數為79,二類區樣品數為2個,分別占該年樣品數的97.53%和2.47%。2014年63個樣品中,一類區樣品數為63,占該年樣品數的100%,二類區無樣品。
結果顯示,3年中養殖區養殖狀況基本較好,僅在2013年調查的81個樣品中發現2個屬于二類生產區,鑒于大部分樣品在一類生產區,因此該區域生產的扇貝產品可直接上市并可供生食。
3 結論建議
從連續3年某地區的重點養殖區的養殖扇貝產品監測結果來看,該地區養殖扇貝受微生物污染整體較輕,僅在部分年份6月與8月少部分樣品存在菌落總數超標情況以及大腸桿菌含量較高情況,建議該時段該地區盡量少生食貝類產品。雖然其他時段未發現菌落總數和大腸桿菌含量超標情況,但檢出的最高值與判定值已經處于同一數量級,接近超標,所以潛在風險仍然存在且不容忽視,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養殖貝類產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檢測,關注以下幾點,對生產區域實施監控。
3.1 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與治理
針對陸源入海、海上建設的污染源應重點監管,標本兼治,逐步恢復海洋環境,凈化養殖環境,進而提高養殖貝類質量安全。
3.2 完善貝類動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當貝類養殖海區或鄰近海域發生突發性石油污染、有毒藻赤潮或其它突發性污染事件影響時,應啟動相應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監測,評價災害對貝類質量的影響,及時預警并采取相應措施。
3.3 加強微生物監測與監管,監測與執法結合
各地漁業主管部門應對于受突發污染事故或由于高溫天氣與環境影響產生的第三類區域,加強菌落總數、大腸桿菌等指標跟蹤監測,實施監管。必要時實行暫時性的關閉,在關閉期間,禁止貝類生產上市,做好事發產地的產品的監測與凈化。
參考文獻:
[1]
徐捷,喬慶林,蔡友瓊,等.菲律賓蛤仔養殖水體中大腸桿菌安全限量的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06,33(1):3-7
[2]劉俊榮,章超樺,蔣海山,等.歐盟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給中國貝類產業健康發展的啟示[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0,25(5):443
[3] 蔡友瓊,喬成琳,徐捷.我國貝類衛生現狀及貝類凈化概況[J].漁業現代化,2002(6):7-9
[4]翟毓秀,房建光.中國養殖貝類出口歐盟尚需時日[N].中國漁業報,2006,9,4(07)
[5]陳雪昌,梅光明,郭遠明,等.浙江沿岸養殖貝類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狀況監測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1,1(30):40-45
(收稿日期: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