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聯盛

根據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戰略安排,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市場化,而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是要素價格市場化,特別是土地、勞動力和金融要素等價格的市場化。從未來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現代經濟制度建設和內外經濟兩個大局的統籌看,利率市場化、債券市場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銀行體系的深化改革是金融市場體系完善的五大核心任務。同時,創新型金融業務的發展及監管對金融要素市場化亦是重要議題。
我國金融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進展
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戰略要求下,金融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加速,金融要素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日益完善,金融管理當局致力于建設一個市場機制有效、基礎設施健全、監管體系完備“三位一體”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一是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2013年7月貸款利率已實現自由浮動,2012年6月和2014年11月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和1.2倍,2015年5月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進一步提高到了1.5倍。大部分銀行將實際存款利率提高到了基準利率的1.2~1.3倍左右(盛松成,2015)。存款保險制度等利率市場化基礎設施及配套改革穩步推進,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險條例已正式實施。
二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卓有成效。市場匯率已經較好地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國際收支失衡大大緩解,人民幣匯率低估已經得到明顯糾正。匯率波動彈性大幅增加,匯價初步呈現雙向波動態勢。外匯市場的行政性干預在逐步減弱,國際收支對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沖擊在降低。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例已經從2007年的10%持續下行,2012年至2014年連續3年低于3%。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整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報價機制,行政式干預中間價的狀況被改變,做市商制度將在未來人民幣中間價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是債券市場發展日益繁榮。債券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不斷完善,建立了銀行間市場為主、交易所市場和銀行柜臺為輔、場內和場外市場相互融合的債券流通市場體系。2014年中國債券市場發行各類債券高達12.28萬億元,同比增長41.07%;全國債券市場總托管規模為35.64萬億元,同比增長20.9%。銀行間債券市場蓬勃發展,業已成為債券市場的主體。債券品種的期限和收益率結構亦日益優化,債務市場體系不斷完善。
四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建立。市場規模與實體經濟基本適應,資本市場規模也已位居世界前列。截止2014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到2613家,總市值37.25萬億元,為全球第二大股市。市場廣度不斷擴大,覆蓋多方面經濟社會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已經初步形成。市場功能日益增強,市場秩序逐步規范,制度體系逐步完善,監管能力顯著提高。
五是銀行業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入。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取得新進展,民營資本在中小銀行機構的重要性逐步體現。2014年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取得重要突破,首批5家民營銀行完成批籌,新設14家民營控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新增108家民間資本占主導地位的村鎮銀行。2015年,民營銀行發展再次迎來重大政策突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熟一家,批準一家,不設限額”。目前,中國第一家“虛擬銀行”前海微眾銀行已于2015年1月正式開業,民營銀行發展將出現進一步提速。存款保險制度出臺,銀行業市場化退出機制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銀行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資銀行準入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將放寬。
六是創新型市場化業務模式快速發展。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創新型、市場化金融業務異軍突起,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和眾籌等業務蓬勃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中國新型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在過去短短2~3年爆炸式地發展起來。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以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和眾籌等業務模式為主,迅猛發展,并對相應的金融業務、金融子行業、市場以及整個金融體系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更對支付體系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和服務市場化等產生實質性影響。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互聯網金融第一大國。
金融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問題
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戰略要求下,金融要素市場化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離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更加穩定的金融內生機制和更加有效的金融監管框架等目標仍然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任務有待加速推進。存款利率放開實際上并非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步”。利率及相關的流動性管理機制、政策目標利率、無風險收益率曲線等改革任重道遠。基準利率定價機制、系統性風險應對機制、銀行違約與破產機制、金融市場完備性等都有待深化改革。
二是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行政干預有待進一步弱化。2015年8月11日之前,央行還在顯著干預每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中間價,8月份改革之后中間價機制的完善備受關注,能否真正由市場定價仍存在分歧。央行在很大程度上還在試圖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性,這使得人民幣兌美元可能存在高估的狀況。行政干預可能導致未來人民幣匯率水平的高估及失衡,對人民幣匯率機制的行政手段可能引發未來的人民幣問題的外部政治壓力。
三是統一債券市場體系和管理機制建設任重道遠。債券市場監管體系存在多頭管理、相對分割的弊端。債券市場主要由政府和公有部門主導,存在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債券市場運行中主要是為金融體系自身服務,而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國內債券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分割性,市場收益率曲線和定價機制不合理,特別是國債收益率曲線期限和利率結構均不合理,無法發揮無風險利率的基本功能。債券市場的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市場化違約及處置機制缺乏。
四是資本市場微觀結構有待優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占比較小;市場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相對較弱;股票市場呈“倒金字塔”型,對小微、成長型企業覆蓋少,融資功能并不凸顯,2015年上半年創業板甚至出現套現資金比融資規模更大的現象。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有待進一步發展,定價機制及其內在穩定機制的建設仍然有較大空間。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有待提升,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長續發展能力及其在金融體系中的作用等都有待提高。金融創新與國情相結合的緊密度應該更高,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其自身的宏觀和微觀秉性,英美等資本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的產品、模式及創新不一定能夠適應中國的“水土”。在監管與發展的職能定位上,監管當局在發展領域關注過多,將本有應市場決定的發展問題承攬至監管框架之下。
五是銀行業市場化改革有待更全面開展。銀行業對內對外開放有待完善,特別是對內資的開放需要進一步深化,讓民營資本更多參與到金融市場和銀行業發展中來。銀行業市場退出機制并不完善,破產法律制度和市場退出預警系統仍有待建立。商業銀行發展和盈利模式呈現同質化趨勢,差異化策略仍未實質性開展。在公司治理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如大股東控制、內部人控制和行政控制現象普遍等。銀行的利潤和風險存在不對稱性,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應對和監管完善有待加強。
最后是創新性金融業務監管形勢嚴峻。金融體系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綜合化經營、影子銀行體系、互聯網金融等給金融監管和金融穩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以影子銀行為例,除了自身發展的問題之外,還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重大的沖擊,特別是混業經營趨勢日益明顯,使得中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分業監管模式與混業經營趨勢的制度性錯配。以互聯網金融為例,人人貸(P2P)在實際操作中已經從一個信息中介轉變為信用中介,部分P2P甚至是民間高利貸的互聯網化。
深化金融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環節
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中取得了不少成績,亦存在諸多的問題,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金融要素市場改革需要在以下環節繼續深化改革。
一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有序、把握節奏,繼續小幅提高存款利率上限,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參考平價,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化存款利率或比較基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金融產品違約機制、金融機構破產處置機制等基礎機制。
二是深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提升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彈性,允許人民幣適度貶值。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深化中間價改革,充分發揮做市商的定價機制,改變美元獨大的局面,建立以貿易權重為基礎的貨幣籃子定價機制。央行應建立人民幣匯率的寬幅目標區機制,比如年波幅控制在15%左右,即正負7.5%。為了保持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及對人民幣匯率的掌控力,央行在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上應該更加謹慎。
三是加強債券市場“矩陣式”發展。在橫向上,構建一個以國債市場為核心、以公司債券為重點、以金融債、地方債、私募債等為重要支撐、以資產證券化創新發展和債券衍生品適度發展的市場格局。在縱向上,建立以市場化機制為基礎,以統一互聯共融市場為突破口,以完善市場組織體系、健全市場參與主體、拓展債券市場品種、發展債市交易工具以及加強市場監管體制為抓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四是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明確監管和發展的職能分工,更多關注市場穩定、機制建設、違規查處,將發展問題交還給市場。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動公募市場與私募市場、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協同發展。健全市場運行機制,繼續推進發行體制和再融資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注冊制改革。完善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框架,推進行業創新,回歸投資銀行本質,強化功能,推動創新,加快轉型。完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水平,打擊各項違法違規活動。加強會計制度建設和懲處力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五是全面推進銀行業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機制,堅持對內開放,繼續推進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對試點民營銀行的監管,并持續完善民營銀行監管框架,適度加強對外開放,放寬外資銀行進入條件。完善市場退出機制、退出預警機制、退出緩沖機制和風險預警系統等。加快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堅持差異化發展。完善銀行治理體系,特別是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管層等的治理架構。推行政策性金融改革,與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形成良好互補。
最后是完善影子銀行等創新型市場化業務的監管。以鼓勵、規范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創新型業務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原則,鼓勵發展與風險防范相結合。在防范創新型金融業務自身的特定風險之外,更要防范創新業務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外溢效應,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