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紅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優化國土資源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完善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本文試圖通過構建完善耕地的生態系統價值補償框架,使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產生的外部性內部化,解決耕地資源保護中現存的問題。
關鍵詞:耕地資源 外部性 生態補償框架
我國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的構建包括五方面:首先需要界定清楚耕地生態補償的內涵,設定補償的主體和客體,然后要明確補償的范圍、測算補償的標準,最后要選擇合適生態補償的方式來實施耕地生態補償制度。
一、耕地生態補償內涵的界定
生態補償最初源于自然生態補償,后來逐漸演變成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和機制。耕地生態補償是指為了保護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耕地相關者之間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通過對耕地生態受益者(或者破壞者)收費和對耕地生態保護者(或者放棄發展機會者)補償,使得外部性內部化。最終調整私人成本與私人收益,實現社會成本與收益的致。
二、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利益相關方
生態補償是經濟利益的再分配,涉及眾多微觀經濟主體的利益,需要利益相關方協商以及博弈來解決生態補償的核心問題。耕地生態補償的利益相關方包括補償主體和受償主體。
(一)補償主體
耕地的生態補償主體按“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付費”原則,可將分為兩類即受益者和破壞者。受益者指的是無償享有耕地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生態功能的公眾群體。破壞者是指造成耕地的生態功能受損的群體包括城鎮化中的非農建設用地對耕地的占用、工業化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棄物對耕地污、農民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對耕地生態的破壞等。
(二)補償客體
補償主體主要是指在管理和保護耕地生態系統中做出貢獻的群體和由于耕地生態功能受損而喪失部分經濟利益的群體,包括參與耕地生態系統運作的農民、耕地的經營者和保護者,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補償客體主要是以農民為主。
三、耕地生態補償的原則
(一)“誰保護,誰受益”與“誰受益,誰補償”相結合的原則
農民在耕作時無條件承擔起管理和保護耕地生態環境的責任,為公眾提供了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生態效益。受益群體應當為所獲得的耕地資源正外部性支付生態補償金,補償給保護和管理耕地資源的農民。
(二)“誰損害,誰補償”與“誰受損,誰受償”相結合的原則
對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人,應當為自己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及造成其他人因其行為而蒙受損失承擔相應的補償責任。這部分補償主體應該為耕地資源的負外部性支付補償資金,補償合法環境權益受到侵害的群體,以激勵補償主體更加科學地利用耕地資源。
(三)“社會效益政府補償”與“個人效益私人補償”相結合的原則
耕地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具備公共物品屬性,社會公眾均能從耕地提供的生態服務中受益,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表者,應對此社會效益進行補償。個人在耕地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中受益的,應該以私人方式對其進行補償。如公眾對耕地的生態補償可通過消費綠色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
四、耕地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
生態補償的標準的確定是構建補償機制的核心問題。國內外關于生態補償標準的測算主要是以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價值為依據進行測算,具體測算可參考謝高地等人的當量因子法,將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劃分為產出價值、調節氣溫、固碳制氧、調節氣候、水土涵養、土壤形成與保護、廢物處理與生物多樣性、糧食生產和美學價值共8類耕地生態系統服務,然后根據生態服務系統價值當量因子,將其與當量因子的經濟價值相乘,從而得出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此外,耕地補償標準的測算還需要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城市化和工業化影響耕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而影響補償標準。地區經濟水平指標則主要選取能真實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還要選取地區耕地產值,分析地區生產總值中的農業貢獻量。可以將當地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即計算耕地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的比重,作為耕地生態系統修正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a=A1/A2 Ag=c×a,其中,a表示經濟修正系數,A1表示用當量因子法計算出的耕地生態服務系統價值,A2表示當地的國民生產總值。Ag表示耕地生態服務系統補償金額,C表示當地的農業產值。
五、耕地生態補償的手段
(一)耕地生態補償的政府手段
由于耕地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耕地的生態補償是以政府補償為主導型的補償模式。而市場經濟下,合理的價格需通過完善的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形成,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行政干預會喪失價格確定的科學性。此外,政府補償采用“刀切做法,致多數地區耕地生態補償不足而局部地區補償過量,打擊了耕地生態建設參與者的積極性。
(二)耕地生態補償的市場手段
耕地生態補償本質上是種經濟利益的補償,需要將耕地資源生態服務價值轉化為以貨幣衡量的形式。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將耕地資源價值價格化,輔助政府有效地進行耕地生態補償,有效的激勵人們更好地進行生態保護。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運行需要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建立政府補貼為主、市場調節機制為輔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補償體系,才能取得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