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芳
摘要:工業不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同時是四川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陣地。四川工業必須健全“企業是主體,市場是機制,政府是環境,院校是支撐”的創新體系,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
關鍵詞:四川 工業 創新驅動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提出到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四川省作為我國中西部的重要省份,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擔負著重要任務。近年來,四川經濟已實現了連續多年的較快增長,但從整體而言,四川工業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全省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的增長態勢。因此,工業經濟穩定增長是四川當前經濟工作的“首位”因子。工業領域能否實現創新驅動直接關系到四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四川省工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意義
實施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是四川工業應對世界經濟復雜多變形勢的需要,是推動四川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四川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需要。
1.從世界經驗看,四川工業只有通過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下行和部分制造業撤離中國的壓力??v觀世界經濟發展史,許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時期,都通過深化改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出臺《創新25戰略》、韓國頒布《國家研發事業總路線圖》,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傳統產業振興;歐盟通過《創新行動計劃》,德國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制造業的品牌化。四川省在全球跨國生產體系分工中,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投資環境、低廉的成本,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熱門區域。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自主品牌,參與的多是產業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組裝環節,比較優勢側重于勞動密集度較高的產業,產值雖高,但收益較低。四川工業要抓住第三次世界工業革命的契機,通過創新驅動,淘汰落后產能,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依靠品牌戰略,增加四川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提升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
2.從中國國情看,四川工業只有有通過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才能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年來,四川省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大關,躋身全國八強,西部第一。但面臨經濟結構調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經濟增速換擋期“三期疊加”的國家經濟形勢,以及前期經濟基礎的差異,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難度遠遠大于東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富民強國的歷史要求。四川能否通過跨越式發展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領頭羊,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才能提質增效,為推動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才能為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物質基礎。
3從省情看,四川工業只有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四川工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大、吸納勞動力較多,但工業總量不足、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產業發展科技驅動力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對緩慢、能耗總量高、產值單耗高、環境承載能力不斷弱化、土地資源不足、用電高峰期電力不足,水資源配置不合理且總體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種類少、規模小、品位不高等諸等問題逐步凸顯。四川提出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戰略,其本質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工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增強工業的帶動力。四川工業只有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管理者素質,實現產業從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式模式向高質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集約式模式轉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
二、四川省工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優勢
1.四川極具創新驅動戰略所需的雄厚的文化基礎。四川是著名的文化資源大省,四川人民打破盆地意識,極具創新意識,是市場經濟多項改革的重要發源地之
:在全國率先探索農村改革,率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率先進行城市綜合改革試驗,率先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創新意識將促進和引領產業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型,實現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
2.四川具有實施創新驅動的雄厚的科技基礎。四川是科技資源大省,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已擁有了領先西部的創新資源和基礎條件。作為西部第一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四川擁有普通高等院校104所,兩院院士59人次,科技活動人員31萬人,科技人員總量居西部第一,形成了門類齊全、學科配套的科研開發體系。擁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243個,26家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批準的綿陽科技城以及成都、綿陽、自貢、樂山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達1374家,在電子信息、重大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軌道交通、農作物及畜禽育種、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3.四川工業創新格局不斷優化,形成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學科體系,具備科技創新發展的基礎和能力。受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影響,加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外眾多企業均把發展目光投向了中國西部,產業西移、東資西進的趨勢越發明顯。2013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背景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工業不斷開創創新新格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量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四川省工業總量比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較同期下降2個百分點。2013年全省專利申詰繼續保持全國第八、西部第一。四川工業突出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的各自優勢,大力實施多點多極戰略。
三、四川省工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障礙
近年來,四川省優化工業領域創新環境,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但與國外發達國家和東部先進省市相比,創新略顯不足。
1.創新主體缺位。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從四川來看,工業創新主體缺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新主要靠大型企業或央企帶動,小企業或地方企業創新動力不足。2012年大型企業35.8%有R&D活動,中型企業為9.3%,小型企業3.3%,微型企業僅為0.7%。同時223家央企中32.7%開展了R&D活動;而地方企業僅4.8%有R&D活動。二是創新人才缺乏。缺乏高層次人才。我省5+2高端成長性產業技術人員缺乏,同時科技人力資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現象:企業科技人員缺乏、縣鄉特別是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人才缺乏。
2.創新機制不靈活。市場決定創新是否成功,但目前我省工業創新機制欠靈活。
是產學研結合仍不夠緊密,成果轉化率較低,目前四川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許多在蓉技術都只能在沿海地區實現轉化。二是四川工業技術重引進,輕消化。目前,四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引進技術支出經費19.6億元,消化吸收支出經費25億元。引進技術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之比為1:0.13,遠低于日、韓等國1:5。2012年,四川省大中型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0.61%;而全國是1.16%,發達國家則在2%一3%左右。中小型企業資金不足,獲得技術支持的途徑尚未建立。我省的R&D經費支出中,政府資金占比超過半,企業投入比重僅為46%左右,甚至低于“十五”時期平均水平。
3.創新支撐不夠。四川主要研發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研發力量相對較弱。分布在軍工企業、中央在川科研院所和高校內的科技資源,由于體制和既有利益格局的影響,創新平臺分散,很難有效整合在起,產學研合作機制未形成,成果轉化率不高。四川具有軍工科技開發的雄厚力量,但長期以來,軍民自成體系,軍工科技開發的雄厚實力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民用的程度很低,對四川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程度不高。
4.創新環境有待完善。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相互促進,互相影響。四川省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與國內外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四川省企業眾多,但國有經濟比重較大,民營經濟不發達,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創新激勵機制??萍技叭肆Y本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還沒有形成,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總體發育不全,信息不靈,手段落后,與此相關的市場體系發育不充分,有關創新的技術市場、人才市場、資金市場還不健全。
5.區域創新不平衡。四川經濟乃至工業創新出現成都“枝獨秀”現象。2020年基本建成創新型四川,離不開強有力的引擎帶動,更需要多個“高地”的崛起。除已納入國家級創新型城市試點的成都市和中國科技城綿陽市外,其他市州的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滯后。成都、綿陽兩市合計的R&D人員折合全時人員約占全省的2/3,R&D經費內部支出則超過全省的3/4;發展水平最高的成都市這兩項指標分別是最低水平市州的671倍和2007倍。其中,成都市工業企業創新產出占全省的半數左右。
四、四川省工業領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措施
面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命題,四川工業必須圍繞“企業是主體,市場是機制,政府是環境,院校是支撐”,堅持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戰略任務,以推進產業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發揮市場對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構建全省創新驅動新機制。
1.培育創新主體。在創新鏈條中,企業既是創新的出發點,也是創新的落腳點。四川工業明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應用的主體,主要依靠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兩種力量,并加快各類園區建設。四川要進一步確立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及在其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加快完善國有企業高管階層自主創新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健全國有企業內部創新激勵機制。支持中小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整合組織企業內部科研力量,參與科技攻關。建立健全民營中小企業管理體制,提高中小企業整體創新水平,激勵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企業創新和競爭能力;同時,在其不愿投入或無力投入的基礎研究、公益研究等領域,政府應加以引導、予以補貼。加緊規劃建設天府新區科技創新園區、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驅動示范區,吸納聚集批跨國公司、優勢企業和創新研發機構,努力培育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新引擎。
2.培育市場機制。面對全球以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輪工業革命浪潮,我省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產業升級。積極引導企業技術進步,大力發展高檔深加工產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拓展市場,化解產能過剩,促進生產方式和結構調整的轉變。建立產學研協調創新機制,注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3.整合創新資源。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大力推進成都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天府新區創新驅動改革試驗區,推進國家級、省級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加快發展,促進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加強與國內外的創新合作,形成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密集區。采取聚焦重點策略,力爭實現重大突破。推進成都市在新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技術上,德陽綿陽市在裝備制造業上,攀枝花、西昌等地在戰略資源上的新技術的重大突破。深化軍民融合。作為中國唯國家科技城,被譽為“西部硅谷”的綿陽,軍民融合型企業已超過200家,產值突破1000億元。應進步支持軍工企業集團就地就近與地方聯合創辦企業,推進國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轉化,培育壯大軍民結合、優勢互補的企業集團,把綿陽科技城建設成為軍民結合的示范基地。加快各區域創新發展步伐,實現全面開花的創新格局。鼓勵攀枝花通過持續舉辦院士專家行活動借智借力打造釩鈦產業,推動涼山州加快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三大科技洼地”;加強自貢、瀘州通過產業化基地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深化廣安、達州市等市的川渝科技合作。
4.營造創新環境。文化創新是建立全面創新體系的精神引領和智慧支撐。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需要能夠包容怪異和偏執,樹立全局觀和長遠觀,增強創新文化對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完善地方知識產權法規,實施專利戰略、品牌戰略、版權戰略、標準戰略,促進知識產權創造與運用,建立健全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和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機制。建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科技超市等服務平臺,提供檢驗檢測、信息發布、知識產權保護、融資擔保、產品展銷和物流服務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提高平臺利用率。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金融、財稅政策,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金融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