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其
摘要: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積極推動河北省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是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河北省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現狀出發,分析了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典型案例及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河北省農村金融創新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農村金融 產品創新 服務創新
2014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農村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中指出,“‘三農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對于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八、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涉農金融機構應樹立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河北省響應政府號召,積極落實相關政策,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關于進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冀政辦函[2014]64號)、《關于加快金融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冀政辦函[2014]113號)不斷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得農村金融服務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一、河北省農村金融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1.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推動了涉農貸款信貸投放不斷增加。近年來,河北省不斷增加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支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4年8月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11190.95億元,同比增長16.67%,高于全部貸款增速2.85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增速和增量已連續6年實現了“兩個不低于”目標。
2農村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當前,河北省推廣較為成熟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50多個,貸款余額5511.2億元,覆蓋河北省136個涉農縣,受益農戶610萬戶,受益企業4351家。創新開發的“龍頭企業+農戶+貸款+支農再貸款+財政貼息”、“農戶+保險+財政補貼+支農再貸款”、等多項金融產品,從多方面滿足了龍頭企業和農戶生產創業的資金需求。
3.支付結算方式更加多樣化。2008年4月,農業銀行河北分行推出了惠農卡,可以在所有具有銀聯標識的自助機上使用。并且除了具有般的存取現金、轉賬結算、消費、理財等功能,還可作為農戶小額貸款載體、財政補貼代理和農村公用事業代收付等多種特色服務。惠農卡為農戶購買生產資料、出售各種農產品提供了便利的結算服務,同時也使得農戶可以及時獲得政府的財政補貼。自推出以來,惠農卡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4.擔保貸款品種增多。我省各涉農金融機構在貸款擔保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力求滿足農民多種資金需求。一方面,創新農業貸款抵質押方式,將大型農機具設備、廠房、蔬菜大棚、訂單、養殖園區等納入抵質押范圍。另一方面,推動保險公司和銀行形成“風險共擔”機制,以降低農村貸款風險。
5.金融組織日益壯大。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初步形成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新興金融組織組成的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在農村地區布設網點,延伸服務。其中,中國農業銀行河北分行在62個貧困縣實現了全面覆蓋;截止2013年末,中國工商銀行河北分行縣域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達到了93%以上,城市商業銀行實現了縣域支行100%全覆蓋。這些金融機構的不斷壯大有效地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截至2013年底,我省貧困人口是512萬,比2010年減少360萬。從全國范圍看,處于前列。2013年,全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44元,比2010年增長55.5%,增幅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7個百分點。這表明,我省貧困地區整體水平與其他地區相比,差距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我省農村金融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河北省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農貸寶,滿足不同農戶的資金需求
2013年,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為順應新時期農村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推出了“農貸寶”業務。“農貸寶”小額貸款是以農貸寶卡為載體,主要針對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服務轄區內18-60周歲的廣大農戶、種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帶頭人及農村個體工商戶等個人客戶打造的款小額信貸產品。其最高貸款額度不超過30萬元,并且具有存款、結算、貸款和還款服務四大功能。該產品集便利性、風險可控性、計息合理性與身,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不同層次農戶的資金需求。其后,河北省農村信用社又相繼推出了“商貸寶”“學貸寶”等系列的小額貸款,截止2014年7月末,“農貸寶”和“商貸寶”的產品授信金額已達77億元,授信戶數12.7萬。
(二)“干部擔保+農戶互保”雙保險模式,解決貧困農戶貸款擔保難問題。
2009年6月,巨鹿縣為解決“三農”問題,創建了一種新型的支農信貸模式,即“兩個組織”。它們分別是.‘扶貧信貸擔保自愿者組織”和“誠信自律者聯誼會”。這兩個組織以“農戶互保+干部擔保”模式,為本村會員提供擔保。由于這兩個組織分別由公職人員和貧困群眾組成,因此這種模式加強了民間組織、金融機構和貧困戶之間的聯系,將個人擔保轉變為集體擔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貸款風險,有效解決了農民由于抵押物不足而導致的貸款擔保難的問題。截止2013年3月末,該縣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聯社通過這兩個組織累計向農戶發放貸款5000多萬元,帶動群眾增收2億多元。
(三)“好借好還”信用貸款助力農業企業發展
“好借好還”經營性貸款是中國郵政儲蓄2013年推出的面向農村地區廣大種植戶、養殖戶、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等,用于滿足其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需求的貸款。“好借好還”顧名思義,一方面強調了銀行辦事的高效性,另一方面還要求客戶還款的及時性。“好借好還”個人經營性貸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小額貸款,農戶小額貸款和商戶小額貸款,農戶最高貸款額度為5萬元,商戶最高貸款額度為10萬元,期限為12個月。第二個是個人質押貸款,最高貸款額度為1.0萬元,且不得超過存單本息之和的90%,期限最長為12個月。第三個是個人商務貸款,最高貸款額度達500萬元,期限最長為5年。擔保方式可以采取抵押、質押、保證等多種方式,也可根據個人需求自由組合。“好借好還”信用貸款還款靈活,高效便捷,增加了農民抵質押貸款渠道,也支持了農村中小企業的進步發展壯大。
三、河北省農村金融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與農戶需求不完全匹配
由于農村金融產品的需求主體是農戶,基于他們自身的特點,其金融需求也具有多樣性。較為貧困的農戶由于經濟狀況拮據,儲蓄和負債能力較弱,他們對資金的需求源于基本的生產生活,借款規模較小而且種類單一。達到溫飽的農戶生產欲望更強,他們需要的資金數量較大,種類也多。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戶資金需求則更加旺盛,他們的需求主要源于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質量,而且除了存貸款以外,他們還有保險、投資、購買股票、國債等現代金融需求。但是,當前我省農村金融服務品種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金融創新也缺乏原創性和獨特性,產品創新具有很強的同質性。這就導致了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與農戶需求不盡匹配,缺乏產品的特色定位,在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創新的有效開展。
(二)農村金融創新生態環境欠佳
我省農村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保險制度不健全、抵押擔保體系缺失、信用評價平臺不完善等問題。第一,現階段,我省農業保險需求與供給不平衡現象突出。農戶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農業生產本身所具有的弱質性,且大部分商業保險公司無法擺脫固有的逐利性,導致農村保險市場缺位,這就制約了農業保險,特別是商業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第二,鑒于現有的農村產權制度,農民可抵押品少,土地沒有抵押權。雖然現已有大型農機具設備、廠房、蔬菜大棚、土地經營權、訂單等的抵押,但是應用范圍依然不廣。而且辦理抵押擔保的手續繁瑣,時間長,無法應對應急性貸款的需求。第三,農村信用環境欠佳。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低,對金融知識知之甚少,信用知識掌握不到位。而且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善的適用于農村特點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導致第三方信用評價服務平臺結構缺失,信用評價制度不完善。這就使得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激增,管理風險加大,打擊了其放貸積極性。
四、對完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思考
(一)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政府應加強對農村金融創新工作的支持,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創新。首先,各金融機構應當加大科技研發力度,開發出一批符合本省實際情況、符合各地農業特色的農村金融產品。其次,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各涉農金融機構應樹立普惠金融理念,加快建立縣域金融服務網絡。強化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ATM機、POS機、EPOS轉賬設備等自助服務機器。完善電子支付結算網絡,推廣和應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支付工具。第三,普及金融知識,擴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貧困戶轉變傳統觀念,提高利用金融產品的靈活度。第四,簡化金融服務手續,優化決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服務效率。
(二)健全農村金融保險體系
首先,支持各大保險機構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政策性保險的保障標準,加快發展家禽、水產養殖業的保險工作,擴大森林保險覆蓋面。研究開展大宗農產品保險、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涉農貸款保證貸款等農村新型保險險種。其次,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根據我省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建立旱澇災害、病蟲害災害等農業巨災保險機制,設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降低大型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風險。第三,完善農村保險機構設置。鼓勵各大商業保險公司加強涉農服務能力建設,完善基層服務網絡,提高業務人員素質,確保涉農保險業務的辦理。
(三)推進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降低農村金融風險
首先,完善農村信用信息征集體系。建立全省統一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和征集平臺。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推動有信貸需求的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共享信用信息。其次,推動農村地區信用建設,引導農民開展“信用戶”、“信用村”的創建活動,增強農民的信用觀念。將信用評級與信用貸款額度掛鉤,構建有力的信用約束機制。第三,實行差別化信貸。鼓勵各地開發適合農民多種需求的農村信用產品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充分利用農戶信用評定信息,實施適合農戶信用評價的差別化信貸政策,實現農戶信用評價和信貸服務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