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會芳


[摘要]目的探討新式剖宮產術對再次婦科手術的影響。方法選取醫院既往剖宮產史因子宮肌瘤需行全子宮切除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剖宮產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A組40例行新式剖宮產術,B組40例行子宮下段剖官產術,觀察子宮全切除術的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總手術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記錄術后感染率和腹腔粘連程度。結果A組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總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7.18±3.05)min、(215.36±75.32)mL、(62.39±12.26)min、(20.59±6.2 8)h、(6.85±1.28)d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術后腹腔Ⅱ-Ⅳ級粘連發生率為82.5%顯著高于62.5%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式剖宮產術較子宮下半段剖宮產手術比,手術時間長,術后腹內粘連率相對較高,醫生應根據手術指征采用合適術式。
[關鍵詞] 再次婦科手術;新式剖宮產術;手術時間;粘連程度
[中圖分類號] R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a)-0037-02
受到剖宮產手術逐漸成熟、妊娠合并癥狀、高危妊娠的影響,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有研究指出,剖宮產手術可能增加再次婦科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多種并發癥。對此,該研究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間收治的因子宮肌瘤需行仝子宮切除術的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新式剖宮產術和子宮下半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婦科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內粘連情況,以探討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手術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既往剖宮產史因子宮肌瘤需行仝子宮切除術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為23~45歲,平均(28.62±1.69)歲,距離上次剖官產手術時間1~10年,平均為(4.29±1.09)年。根據患者既往手術史類型分為A組和B組,各40例,A組為新式剖宮產術,B組為子宮下半段剖宮產手術,對比分析兩組年齡、距離上次剖宮產手術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人院后均行子宮仝切術,術中為持續硬膜外麻醉。B組術中沿原剖宮產手術瘢痕取縱向切口,修剪皮膚瘢痕組織,分離皮下組織,打開腹腔,再行子宮仝切術,術后分別采用連續縫合法和間斷縫合法縫合腹膜和前鞘、皮下脂肪等。A組術中沿原剖宮產手術瘢痕取橫向切口,修剪皮膚瘢痕組織,分離皮下組織,打開腹腔,再行子宮仝切術,采用連續縫合法縫合腹膜和前鞘,寬針距縫合皮下脂肪和皮膚。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子宮仝切除術的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總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②記錄術后感染率和腹腔粘連程度;以仲劍平提出的腹腔粘連分級標準評估粘連程度,0級:未伴隨腹腔粘連現象;I級:切口與網膜處存在1個薄、易分離的粘連,分離后未伴隨出血癥狀;Ⅱ級:切口與網膜處存在2個薄、易分離的粘連,粘連面積低于40%,分離時伴隨滲血;Ⅲ級:口與網膜處出現廣泛粘連現象,粘連面積為60%~70%,分離時合并大量出血;Ⅳ級:切口、腸管腹腔等合并緊密粘連癥狀,粘連面積高于70%,分離較為困難。
1.4 統計方法
相關數據輸入SPSS19.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觀察指標
A組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總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7.18±3.05)min、(215.36±75.32)mL、(62.39±12.26)min、(20.59±6.2 8)h、(6.85±1.2 8)d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腹腔內粘連程度
A組術后腹腔Ⅱ-Ⅳ級粘連發生率為82.5%顯著低于B組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感染率
A組40例患者中,3例出現術后感染,占7.5%;B組40例患者中,4例出現術后感染,占1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剖宮產手術是解決難產、妊娠合并癥、內科合并癥的常用方式,可提高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改善不良妊娠結局。國內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固剖宮產率已達到40%~60%。有研究表明,剖宮產手術屬于開腹手術,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遠期并發癥。同時,剖宮產術后存在手術瘢痕,受瘢痕組織的影響,可能增加再次婦科手術、再次剖宮產手術難度增加術后腹內粘連的發生率。
近年來,新式剖宮產手術逐漸應用于臨床中,不同于子宮下半段剖宮產手術,該術式具有以下特點:①采用Joel-Cohen切口取手術切口,皮下脂肪、腹膜等采用撕拉式;②打開子宮下段腹膜后不行推腹膜處理;③采用連續縫合法縫合腹膜和前鞘,寬針距縫合皮下脂肪和皮膚。有學者指出,新式剖宮產手術出血少、拆線時間短,可應用于產科病情急、病情變化快產婦治療中,快速結束分娩。
為了解剖宮產手術臨床應用價值,文章對比分析了新式剖宮產術和子宮下半段剖宮產術對再次婦科手術的影響,發現A組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總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高于B組,A組術后腹腔Ⅱ一Ⅳ級粘連發生率為82.5%顯著高于B組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新式剖宮產手術可能增加再次婦科手術的難度,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患者術后腹腔內粘連發生率。張利珍等指出,新式手術未縫合腹膜,可減少衣異物反應和缺血發生率,但腹膜間皮細胞修復時間相對較長,可能造成裸露組織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線,發生黏合現象。同時,腹膜下締結組織中易出現纖維細胞,引發血管增生,造成子宮前壁及大網膜粘連。新式剖宮產術中,開腹方式以鈍性分離為主,可能增加手術創傷,造成腹直肌間剝離面較大,易增加再次婦科手術難度。陳曉同等指出,子宮下半段剖宮產術后腹腔為密集縫合,可能誘發局部缺血。由此可見,剖官產手術對再次婦科手術均具有不良影響,臨床應根據產婦手術指征,選擇合適術式,減少對再次婦科手術的影響。
綜上所述,與子宮下半段剖宮產術相比,新式剖宮產術具有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住院時間長等特點,且兩組剖宮產術均可能誘發腹腔內粘連。因此,產婦人院后應加強婦科檢查,根據其臨床體征、剖宮產手術指征等選擇合適手術方法,減少對產婦遠期生活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