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輝
【摘 要】應當如何在詞語的“品味”上下功夫?文章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5課《送孟浩然之廣陵》一文中“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段落的教學為例,總結出教者必須基于對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基于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基于對重點部分的準確聚焦,把握好詞語訓練的點,扎扎實實地做好語言文字的品味和運用,并將情感巧妙滲透在對詞語的品味中。
【關鍵詞】詞語;品味;素養
在一次小學語文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中,兩位老師共同執教了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5課《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依據文本特點,執教者圍繞詩歌表現的“依依惜別之情”,都把目光聚焦在重點段落上,采用品詞析句、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來達成教學目標。于永正老師曾經指出:小學語文最重要的手段是讀,學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詞語的品味能力。在這一點上兩位老師都做到了。問題是對于相同的段落,執教者在引導學生品味詞語的過程中卻有明顯的不同。我們應當如何在詞語的“品味”上下功夫?下面以課文中“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段落的教學為例,還原兩位教師的執教過程,辨析一下優劣,談一點淺見。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執教者1:
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出示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的畫面和本段文字讓學生讀一讀這段中的景物描寫,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學生說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把江邊景色寫得很美。教師讓學生把一句美美地讀出來。然后教師說:李白望著孟浩然的船漸漸遠去了,課文用一個詞語形容叫什么?學生答:凝視。教師問:李白凝視著遠方,他看到了什么?學生答:他看到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說:這時候李白的心里一定有許多話要對孟浩然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你想一想,說一說。在學生說完后教師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執教者2:
教師首先在屏幕上出示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的畫面和本段文字讓學生讀一讀在大腦中想象送別的畫面,問你對楊柳依依有沒有特別的感受?學生回答:老朋友就要分別了,連岸邊的楊柳也有點依依不舍。教師說:是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詩經上有句話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此時年輕李白的心里充滿了離別傷感的情緒,所以這段開頭說……學生讀:“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然后教師問白帆漸漸遠去,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佇立是什么意思?他佇立在江邊干什么?學生說凝視著遠方。教師問:凝視是什么意思?學生答:集中注意地看,聚精會神地看。教師說表示看的意思的詞語有很多,這篇課文中就有,請你找一找,看一看能不能替換凝視。學生找到:“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仰望和遠眺的區別,問還能舉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詞語嗎?學生舉出了很多。教師問:這段話里用上你們說的表示看的詞語合適嗎?學生答:不合適。最后,教師說:請大家站起來,把我們的黑板想象成大海,你就是李白,正佇立江邊,凝視著孟浩然的船漸漸遠去,(音樂聲響起),(學生)有感情朗誦: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就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誕生了。生:一齊朗誦: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執教者的異同:這段話里兩個執教者都抓住了“楊柳依依”“佇立”“凝視”等詞語來品味。但品味的方式顯然不同。執教者1在引導學生品味“楊柳依依”時只看到了景色的美,卻沒看到美中所含的情,顯然挖掘不夠。品味“凝視”時,只是一筆帶過,把著力點用在了讓學生想象李白會說些什么話上,沒有分清語言訓練的輕重,顯得顧此失彼。顯然這位教師沒有準確把握好詞語訓練的方式方法,走上了為情感而情感的誤區,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好像達成了教學目標,其實是虛浮、不扎實的。執教者2對“楊柳依依”一詞的處理基于對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顯示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對“佇立”和“凝視”的處理也是層層深入,頗具匠心。尤其是對“凝視”一詞的品味,教師能夠聯系上下文,從課文具體的語境出發,采用替代、擴詞、動作演示等方法,切切實實著力于學生遣詞用句精確妥帖這一語文運用能力的訓練提高。這位教師準確把握了詞語訓練的點,扎扎實實地做好了語言文字的品味和運用,并將情感巧妙滲透在對詞語的品味中,是一段成功的教學。
帶來的思考:引導學生對文章詞語的品味,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執教者必須基于對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基于對學情的充分了解,基于對重點部分的準確聚焦。這些詞語可以是蘊含作者情感神思的;可以是運用精確妥帖的;可以是表達陌生化的;可以是理解困難的;也可以是文章結構的關鍵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的。語文課是語言文字運用課,是工具情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必須通過語言文字的品味、積累和運用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說到底,應當在哪些詞語的“品味”上下功夫,以及如何“品味”,是一個語文教師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