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華+粱玉萍



[摘要] 目的探討血必凈治療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該院收治的9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8例,均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血必凈注射液,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以及WBC、CRP、AMS、LPS的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4.93,P<0.05);觀察組的腹痛緩解時間,住院天數、重癥化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WBC、CRP、AMS、LPS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89,F=4.67,F=3.45,F=4.34,均P<0.05)。結論血必凈治療急性胰腺炎,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血必凈;微循環;急性胰腺炎
[中圖分類號] R5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a)-0114-0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內科常見急腹癥之一,病因以膽道疾病、大量飲酒、高脂血癥常見,其發病機制目前認為有胰酶自身消化學說、胰腺微循環障礙學說、自由基損傷學說、細胞凋亡學說、以及與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相關。血必凈是我固白行研制的一種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環和治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中成藥。該院近年來使用血必凈治療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2年1月-2 013年6月在該院治療的住院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46.67±16.32)歲。其中膽源性胰腺炎21例,酒精性胰腺炎11例,高脂血癥性胰腺炎12例,原因不明6例。對照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8.93±15.02)歲。其中膽源性胰腺炎18例,酒精性胰腺炎10例,高脂血癥性7例,原因不明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各項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2013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制定的“中固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標準;②膽源性胰腺炎經B超、CT、MRcP、EUS或ERCP檢查發現、有膽囊、膽管結石或膽泥沉積。高脂血癥性胰腺炎(HLAP)符合血清TC≥11.3 mmol/L,或TC介于5.65-11.3 mmol/L,但血清呈乳狀;③B超或CT顯示胰腺體積增大,質地不均,邊界模糊,有或無腹腔滲液;④無胰腺腫瘤、外傷以及能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的其他疾病;⑤病例經規范診療,病歷資料完整;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禁食水、持續胃腸減壓、抑酸和抑制胰液分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及其他對癥治療如鎮痛、解痙等。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治療組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血必凈,50 mL/次稀釋于100 mL生理鹽水靜滴,2次/d,療程7 d。
1.4 觀察指標
1.4.1 療效判定①腹痛嘔吐,惡心休克等癥狀基本消失;②反跳痛以及腹肌緊張消失;③腸麻痹癥狀消失;④血淀粉酶、血常規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6 d之內同時達到4項標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淀粉酶較之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的;有效,治療后6~9 d后臨床癥狀較之治療前有所減輕,血淀粉酶沒有增多與減低的趨勢;兀效,治療9d后臨床癥狀較之治療前沒有明顯減輕,血淀粉酶持續增高,病情危重。
1.4.2 實驗室檢查WBC計數,血淀粉酶,血脂肪酶,CRP、治療期間每隔1~3 d檢查1次。
1.4.3 臨床癥狀及體征腹痛緩解天數,每日檢查2次以上,記錄至緩解時天數。另外分別選取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重癥化率,住院天數作為統計指標。
1.5 病情轉歸判斷標準
(1)治愈:患者腹痛、腹脹癥狀消失,體溫及血常規恢復正常,進低脂飲食后無不適為治愈。但)重癥化:在給予吸氧、補液后,腹痛、腹脹癥狀加重,并出現下列6項中的2項以上者視為病情重癥化(即南水腫型胰腺炎演變成重癥胰腺炎):①呼吸>30次/min,心率>110次/min;②血鈣顯著下降2 mmol/L以下,血糖>11.2 mmol/l;③體溫>39℃或<35℃;④腹水量增加,可抽出血性或膿性腹水;⑤Pa02<60 mmHg;⑥尿量<500 mL/d或<30 mL/h.
1.6 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發生腸胃道和局部反應的情況。
1.7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7.O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見表1,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構成及治療前癥狀、體征、WBC計數、CRP、脂肪酶、淀粉酶等指標均無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2 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血必凈治療由于對照組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的顯效人數為31例,占總比例62%,有效人數為19例,占總比例的38%;對照組的顯效人數為25例,占總比例的52%,有效人數為17例,占總比例的35.4%。兩組在療效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腹痛緩解時間和住院時間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37; t=5.96,均P<0.05)。兩組重癥化例數相比,觀察組f3例,占8%)低于對照組(11例,占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5.72,P<0.05)。兩組白細胞恢復正常天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endprint
2.4 兩組實驗室檢查結果
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組WBC和CRP計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89,F=4.67,均R0.05);組內不同時間點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6.89,F=10.41,均P<0.05),說明組別和時間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F=13.21,F=ll.52,P<0.05),說明隨著時間的增加,不同組別之間的WBC和CRP計數的變化趨勢不同,進一步兩兩比較發現,兩組治療后第1、3和7天WBC和CRP計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45,F=4.69.F=6.45,P<0.05),見表4。
2.5 兩組實驗檢查結果
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兩組AMS和LPS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3.45,F=4.34.P<0.05);組內不同時間點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 8.56,F=7.54, P<0.05),說明組別和時間因素之間存在交互作用(F=10.45,F=9.67,P<0.05),說明隨著時間的增加,不同組別之間的AMS和LPS計數的變化趨勢不同,進一步兩兩比較發現,兩組治療后第1、3和7天WBC和CRP計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5.56.F=6.65,F=6.45,P<0.05),見表5。
2.5 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均沒有發生胃腸道或是局部反應。
3 討論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過程極其復雜,多種致病因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造成胰酶激活,促進胰腺的自身消化;最終導致胰腺壞死并產生大量促炎細胞因子。這些致炎因子形成瀑布式反應,作用于胰腺及仝身其他臟器,導致仝身炎癥反應綜合癥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表現為:第三間隙異常,體液大量丟失,血液濃縮及血黏滯度增加。由于炎癥因子的釋放,激活了凝血系統,進而誘發胰腺及周圍血管的血栓形成,導致胰腺缺血壞死,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血必凈注射液是由赤芍、川芎、丹參、紅花、當歸等通過現代工藝提煉而成。有研究表明,血必凈可以拮抗內毒素、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內源性炎性遞質失控性釋放,同時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作用,能夠調節免疫反應。黃勇等發現,血必凈能有效的抑制炎癥介質,對膿毒血癥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以減少炎性細胞因子和自由基釋放,并能調節血管通透性,維護腸道屏障。
在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早期,仝身炎癥反應和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因此在治療急性胰腺炎時及早控制炎癥反應,及早改善胰腺供血及改善微循環,這有益于預防并發癥出現及胰腺炎病情惡化。阮明文觀察烏司他丁聯合血必凈治療9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效果,發現聯合用藥組患者腹痛緩解時間,血淀粉酶復常時間等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到達97.96%。田靜采用血必凈灌腸治療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麻痹癥狀,發現治療組可以改善患者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癥狀消失時間以及自主排便時間。劉明聯合應用烏司他丁和生長抑素治療86例急性腸炎患者,發現聯合治療可以有效縮短血尿淀粉酶、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本研究表明,在急性胰腺炎治療過程中,加用血必凈治療的觀察組療效(96%)高于對照組(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住院天數,腹痛緩解天數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的天數比較,兩組無明顯區別(P>0.05),與已報道的結果類似。在此基礎之上,本研究針對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WBC和CRP水平進行了檢測,兩組WBC比較,觀察組第三天數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應用血必凈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顯著,效果安全,無明顯副作用產生,可以較早的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各項指標較早的恢復正常,縮短患者住院天數。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療中尤其是較重的患者,早期加用血必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