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雪中送炭”式的社會保險,一邊是“錦上添花”式的補充商業險。從目前保險市場看,在已有社會保障體系以外,為員工提供商業補充保險已成為不少企業的共識。不過在現有的政策環境下和企業實力的制約下,企業參保健康商業險卻也著實遭遇著不少的難題。
企業福利直接關系到員工的幸福度,那目前我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處于什么水平呢?指數最有說服力。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布的《2014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大中城市報告》顯示,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福利指數為66.5,福利保障水平尚處于基礎水平的“及格線”上,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六成員工希望提高補充保險福利
此次發布的《報告》選取了全國50個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進行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福利指數為66.5,總指數最高為100。處于基礎水平,與2012年首次發布的企業員工福利指數65.37相比略有提高。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大中城市企業員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已超過九成,但商業補充保險覆蓋率尚不足六成,在所有福利中占比最低,達六成員工對企業提供的福利保障不滿意來源于企業沒有提供商業補充保險,反映出員工期望的福利與企業提供的福利存在供需錯位,商業保險的發展空間巨大。
同時,企業已經提供的商業補充保險項目并沒有完全涵蓋職工可能遇到的所有風險,商業意外保險和重大疾病保險等規避“疾病風險”產品在已提供商業補充保險項目的公司中的普及率為六成左右,而企業年金和商業補充養老保險等規避“長壽風險”產品在已提供商業補充保險的公司中的普及率僅為四成左右。
報告顯示,目前企業每年為員工提供商業補充保險支付的費用占全體員工工資總額(稅前)的比例平均為12.1%。未向員工提供商業補充保險的企業中,有八成表示“已提供社會保險,無力承擔商業補充保險”。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在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消失的當下,企業在薪酬管理體系上,即工資、獎金和福利之間做出適時調整已是必然,即有條件地向“福利”上做出適度傾斜。企業的福利保障建設需要各種商業保險和年金產品做補充,保險公司應開發更具針對性的保險產品。
對那些希望企業在商業補充保險上增加投入的員工來說,重大疾病保險和商業性補充醫療保險最合他們心意,選擇這兩項的員工比例分別達25.0%和23.3%。此外,選擇商業意外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比例也較高,分別為13.8%、12.9%和12.6%。
保監會人身險部主任袁序成說,2014年前三季度,整個與福利保障相關的人身險有效保單有6.3億張,相比全國13.6億人,人均不到0.5張。商業保險在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方面有很大用武之地,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從國際經驗來看,稅收優惠是發展商業保險最有效的政策杠桿之一,如美國對企業為員工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免稅。但目前我國僅對企業購買補充醫療保險在工資總額5%以內稅前列支,對個人購買商業健康險等的稅收優惠尚為空白。
拒絕公司保險福利因要繳稅
此前,國家已經出臺了促進商業健康險發展的多重利好政策,已經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包括:對保險公司承保的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期)的健康保險免征營業稅,公司團體補充醫療保險費最高可按工資總額的5%稅前扣除。
不過,業內期待的“商業健康保險的個人稅收優惠政策”依然沒有被提及,稅收優惠方面僅提到“完善企業為職工支付補充醫療保險費的企業所得稅政策”。
依照目前的相關規定,企業為職工支付的補充醫療保險費,由于其不屬于免稅項目,應當征收個人所得稅;但這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礙商業健康險發展的桎梏。
以商業健康險中最具典型性的高端醫療保險為例。招商信諾人壽健康險銷售總監周晞燁近日在一次公開場合舉過相關案例——在某些企業中曾發生過的情況是,高管拒絕公司為其購買高端醫療保險,拒絕此“福利”的原因就在于購買保險的保費會計入高管的個人收入,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如果高管的個稅稅率是30%的話,公司為其購買保費為萬元的高端醫療保險,意味著這位高管自己還要多繳納3000元的個稅,盡管這些高管也都受過良好教育,具有一定保險理念,但仍然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 周晞燁說,雖然這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但在現實中確實是存在的。
不過,補充醫療保險費是否計入個人工資總額,以及個人是否需要繳稅,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個“灰色地帶”。國壽養老一位管理人士稱,一年期的補充醫療保險從財險公司和壽險公司均可購買,如果企業從財險公司為職工購買補充醫療保險,保費可以作為企業成本費用,不作為職工收入,從而不存在員工個人繳稅的問題;而如果企業從壽險公司購買,補充醫療保險費就要記入職工薪酬,員工需要繳納個稅。
由此,國家政策的有效支持,被周晞燁列為目前國內商業健康險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其一同制約商業健康險發展的還包括,國民的消費習慣和文化因素對保障型產品接受度較低,醫療保障的支出在個人或家庭支出優先度排序上位置不高,健康險公司在醫療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過于從屬、缺乏對合作伙伴(如公立醫院)的影響,健康險公司缺乏支持定價的數據、從而無法有效開發能引導或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等。
期待個人稅前列支而不僅是遞延
事實上,個人稅優政策在年金、養老保險領域已有所進展,包括年金不超過工資總額4%額度內的部分給予個稅遞延已從2014年1月1日起執行,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即將啟動試點等。而在商業健康險領域,個人稅收優惠政策是業內翹首企盼的,且業界期望的不僅僅是延稅,而是希望直接將健康保險費在稅前列支。
對業界有如此期待的原因,國壽養老上述管理人士解釋道,因為商業健康險是對個人醫療支出的補償,是個人已經花費在就醫上的錢,并不是個人收入,記入個人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并不恰當。
“補充醫療保險跟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的性質一樣,都是為了補償個人為了身體健康必須花費的錢,所以業內希望商業健康險可以享受到跟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類似的免稅待遇,在個人工資的一定額度或一定比例內稅前列支。”
業內人士稱,稅收是商業健康險發展的重要杠桿,個人稅優是關鍵因素,國內商業健康險難以起步與之存在關聯,國外多數國家已出臺針對個人的稅收優惠政策。如在美國,所購買商業健康險產品的免賠額和2700美元(家庭5400美元)兩者取較大值的金額可以稅前列支;自由職業者購買健康保險100%免稅。在澳大利亞,私人醫療保險投保人可獲澳洲政府回贈30%保費。在南非,購買私營健康保險可享受不同比例稅收補貼。
不過,國內商業健康險稅優政策難以出臺與基本醫保、工傷、失業等保險繳費比例過高、企業負擔過重直接相關,在基本醫保已經免稅的基礎上,如果再針對商業健康保險給予完全免稅政策,國家也難以承受稅收降低之痛。
摘自:《經濟參考報》、《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