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個調侃的小段子說,有些專科人才“潛伏”在醫院里,就是等著跳槽單干的那一刻,比如口腔科,比如整形科。現在的私人診所,就以牙科和整形來說,不缺想法,不缺創意,不缺啟動資金,不缺軟硬件,甚至不缺共同創業的人,但常見的是,開業不久之后,就變成“鐵打的診所,流水的人員”。
很多私人診所或民營醫院的老板都會抱怨“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其實,往往根源不在離職人員身上,更多的時候,私人診所的老板往往不是醫學專業出身,非要“外行領導內行”,即便是醫學專業出身,卻往往拿著自己在公立醫院時的舊經驗來管理私人診所,結果可想而知。
無論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醫院,或是兩三個醫生的民營診所,都會面對一個十分無奈的現象:優秀員工的離職。經營者在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好駕馭的同時是否反思過自己身上的不足。在一味節省人力成本的同時是否進入了惡性循環。面對民營醫院、民營門診優秀員工的離職,下面僅以醫生為例子進行敘述,希望能舉一反三。
1、老板是醫院、診所的核心
一個醫院、診所的團隊好不好,首先取決于作為核心人物的老板做得正不正,老板做得不正,這個團隊肯定會散掉。員工們會觀察老板是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是不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大不大度,如果老板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一有風吹草動,肯定就會有員工離你而去。還有就是老板是否真誠,對患者是否真誠,對員工是否真誠,等等,這些都會在言行上體現出來。即使老板表面對員工真誠,對患者不真誠,也會影響員工對老板的信任。
2、弄明白醫生為什么要在你這里上班
老板都會琢磨員工,他為什么要跟著我干?感情因素是一方面,但除了感情因素外,他跟著我主要追求的是什么?要仔細羅列,能羅列出十幾點甚至幾十點最好。其中三點很重要:
第一點就是收入。關于收入問題老板和員工通常羞于啟齒,其實這都是雙方最關心的話題,老是用事業心、上進心和企業文化去淡化收入問題,事實上是不對的。老板心中要明白,并且大聲實事求是地說出來:員工跟著我干,就是為了錢。為了錢是很正當的,我跟你干,我要獲得一個好的收入,我要改善我的生活,我要提高我的生活質量。既然非常正當,就可以放在桌面上去說,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應該滿足他,他作出多少貢獻你就應該給他多少報酬,所以老板對員工一定不能“摳”。員工該拿的錢一定要給他拿,除了正常該拿的錢之外,如果他有貢獻的話你還要給特殊的收益。
第二點是員工的發展空間。大部分醫生在你這里工作,絕對不是為了現在的這些收入,即使你給的工資已經很高了,但還是留不住好的醫生。老板應該讓員工看到未來的發展空間以及診所的發展潛力,沒有哪個員工希望若干年后的自己同今天一樣或更差,除非他退休了。
第三點是員工要開心。很多優秀的醫生,并不計較那些區區小錢,但是很在乎在工作上是不是開心。他在什么地方都是工作,都是看病,都是同樣的工資,他何必要在你這里受這個氣?
3、讓員工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很多醫院或者門診自認為很注重經營,總想搞活動促銷,有的讓大夫之間有任務量的競爭,結果往往出乎管理者的預期,營業額不升反降,更會造成優秀員工的流失。
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管理者經常對工作制度進行改革,讓員工把過多的精力放到了爭奪自身利益上面,面對新的工作要求人人自危,一旦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就會有員工主動離職。所以領導者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案,讓員工把充分的精力放在看病上面,不用花心思擔心自己的利益,這才是聰明的管理者。
5、不能用的人一定不能留
很多醫院、門診員工流動性很大,總是缺少醫生,老板這時一定要反思自己。一個員工走了可能是員工的問題,五個員工走了,那醫院、門診肯定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更要寧缺毋濫,不能把誰誰先留下來試試看吧,不行再辭退。把一個人放在不適合他的位置上,他帶來的弊端遠超過他所帶來的收益,而且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員工。
總的來說,目前的醫療市場很多醫院和診所都缺少有能力的大夫,也有一部分優秀的大夫待業在家。現在大夫找工作不難,但找到合適的老板很難,這就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其實老板和員工都應該更加成熟一些,老板提供了工作的平臺,作為員工就應該考慮如何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給老板帶來更多的收益,自己的收入與付出成正比;作為老板,也要讓員工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優秀的員工就像老板手中的一把利器,不能一味地想節省成本,從而失去了贏利的本錢。
4、員工第一,患者第二
醫院或者門診,創造出高度的員工滿意度,會帶來員工更大的投入,從而帶來更高質量的技術、服務和溝通,進而帶來更多的成交量和回頭客,更高的營業額和利潤。聰明的老板會明白這個道理:如果醫生滿意了,患者也會滿意。
醫院、門診的成功需要依靠有患者導向的員工,患者從進入醫院、門診的那一刻起,到走出醫院、門診,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就是醫生。在患者的眼中,該醫生就代表著整個醫院、門診。醫生、護士、前臺,任何人若做不到以患者為導向,都會有損整個醫院、門診的正面形象。如果你善待你的醫生,你的醫生就會善待患者,患者就會主動給你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