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說起分級診療,但凡醫療圈的人,幾乎人人都能說出它的各種好處;但這么好的事,喊了很多年,還是沒法真正執行起來。而2015年新年伊始,就各種呼聲不斷,各界除了繼續分析分級診療的好處,大多是希望分級診療學一學高鐵建設,“應該提提速了”。而在2015年“兩會”期間,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也將提交12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提議完善上海慢病分級診療體系。
其實中國原本已經形成了分級診療體系的雛形,只不過后來沒繼續發展下去;而自2009年4月起的醫療體制改革,至今已有6年,效果如何呢?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曾明確指出,中國既有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框架已經名存實亡,喪失了其所應具有的功能組合。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現狀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基層醫療體系,包括一級、二級醫療服務機構能力不足,不能擔負起初級衛生服務的功能。
2、全科醫師隊伍“守門”難。大多數病人無序流向大醫院,尤其是高級別的醫院,城市大醫院不得不承擔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任務。此舉導致醫療衛生資源的極大浪費。3、由于各級醫院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了各自獨立、相互競爭的格局,造成醫療行為的扭曲,淡化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損害了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
而在目前的醫療大環境下,總有一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無奈,欲回歸分級診療的“正道”,沒那么容易,因為不光要“提速”,還要看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