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大假期間親人團圓,朋友歡聚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過個平安、和諧、健康的春節更是皆大歡喜。“健康”二字,已從傳統的祝愿“健康長壽”,擴展為講究“健康生活”。健康話題頗受歡迎,健康氛圍像春潮般蔓延;好些“傳統”習俗淡了,如“是朋友就當一醉方休”、“最舒服莫如躺著”等,而“少喝一點為健康,沒有健康哪有友誼”,“日行一萬步,運動保健康”的佳話正在被更多人實踐;運動器械銷售火了,驢友徒步時尚了,酒賣不動了,肥肉不受歡迎了,公共場所不準抽煙了……生活確實在變,這是因為健康理念進了親人圈、朋友圈。
貧者失去健康,等于雪上加霜;富人失去健康,等于一輩子白忙;人若沒了健康,一切全都泡湯。這幾句白話,表達了百姓最樸素的健康觀,而慢性病暴發的嚴酷現實,真正讓人們懂得了必須重視健康。
社會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催生了眾多健康傳媒:凡大眾報紙都會辦個“健康版”,各類電臺、電視臺都有個“健康頻道”,紙媒的電子的健康刊物辦了一堆,而信息量最大影響面最廣的還當數“網絡健康”;醫療性的非醫療性的健康管理機構巳達數十萬家,高中低級、大大小小的醫院也都開始探索健康管理。真可謂,健康文化的風暴,席卷了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這也應該算作文化的創新,科普的創新,對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和國民素質功不可沒。
當今世界,網絡引領社會進步,健康領域概莫能外。大受關注的各類健康網,林林總總就有上百家,有專業的健康網,有針對特定人群、某個疾病的健康網,更有各大綜合網的健康頻道……網絡滿足了公眾追求健康的希望,網絡給你提供知識,使你的生活豐富多彩,但網絡的開放性、包容性,又將真的、假的、有意無意夸大的、主觀臆斷的、特例泛化的巨量“健康信息”一股腦呈現在你面前,而人們只能憑經驗和直覺去選納;更可悲的是許多健康流言,會打著健康小貼士、心靈雞湯、排毒法、癌病防治的旗號,在微信、微博和郵箱里流傳,親情和友情又加強了謬誤的可信度,要是賣假藥的、唯利是圖的老板滲入微信圈,禍害就更大了。
流言和偽健康信息之所以容易讓人相信,是因為它比科學更“平易近人”——一聽就懂,它似乎能低成本達到目的,能快速輕松的見效;而要糾正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科學地防治慢病,卻要難得多!如戒煙、限鹽、運動、減肥、血壓血糖監測都需要毅力和堅持,而“吃兩頭大蒜就能活到一百歲,吃點綠豆就能抗癌”這多方便! 流言中,除了要做某事,再一類是不要做某事,如“微波致癌”,“蘋果晚上吃是砒霜”等等,提出了許多偽命題。這是最麻煩的,需要做大量的檢測去論證,還會受到“質疑”論者的阻撓,指責你是學霸。
筆者認為:質疑者盡可對“抗衰老治療”、“醫務工作者癌癥高發”之類命題是否“偽”多做研究,而對醫學最基本的結論、對反復證實的科研成果不要再吐槽。國民最需要的正是這些權威的不必再思辨的健康信息。與其讓人做“沒準存在”的嘗試者,不如教人做有大量科研證據的實踐者。個人認為,可能要等到專業的健康傳媒不斷增強服務功能、獲得國民高度信任時,健康流言和偽命題才能被扼制。而要形成得到共認的健康傳媒品牌,尚需組建能覆蓋上中下游健康服務業的新媒體,只有共同發聲,只有具備最充分的權威性,才能匯集成引導健康傳播的主流,這是過度分散且令讀者無所適從的普通傳媒難以做到的。
過節了,愿知心牽手的親人們、朋友們健康快樂!愿祝福綿延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