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生病了,你會怎么辦?是不是不管大病小病,都要上大醫院找專家看?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患者確實存在“凡病必去大醫院”的就診習慣。如何構建合理的就醫秩序,有序分流病人,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就醫新格局,已成為新一輪醫改亟需破解的難題。推行“分級診療”要軟硬兼施。
理想就醫秩序是個正三角形
理想的就醫秩序應當是個正三角形,即70%的常見疾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治,20%多的急癥和重病癥在二級、三級醫院診治,只有不到10%的疑難病癥才會到頂尖的醫院診治。
但我國目前形成了“全國人民上協和”的尷尬就醫秩序。對此,國家不止一次地強調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而且此制度,在全國并不罕見,在諸如北京等大城市也早有先例。它的本意,是利用價格杠桿,來實現醫療資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新的嘗試滿足了一部分患者的需求,但是僅靠這一種價格手段,能否真正實現患者的合理分流?在分級情況下,醫療服務質量是否能夠保證?要真正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分級診療該如何發展下去?
推行“分級診療”
要軟硬兼施
現實中,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資源存在嚴重的透支,而小醫院卻門可羅雀,資源又存在極大的浪費,使得國家投入向基層傾斜后,其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基層首診,分級診療”作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良方,在具體的實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有助于建立規范的就診秩序,避免醫療資源的失衡。
在長期形成的看病習慣之下,依靠倡導顯然無以解決“小病大看”的問題,也無法改變一窩蜂往大醫院跑的沖動。在這種情況下,實現政策層面的調整,才能起到“控制閥”的作用。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建立“分級診療”的合理秩序,除了實行分級報銷,吸引病人向基層醫院看病之外,推進基層的“強制首診”也應納入制度范疇。
事實上,在既有的報銷政策中,基層醫院本就比大醫院的報銷比例高。不過即便如此,依然無以阻擋到蜂擁的人群到大醫院看病。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層面的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分級報銷之間的等級差異,讓基層診療更具有優勢。
除了危重病人和復雜病情之外,其他類型的病人要轉院,必須要經過下一級醫院的授權,才能按照比例進行報銷,否則就不能報銷相關費用,從而用醫保政策發揮杠桿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將基層“強制首診”作為考慮范疇,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盡快推出。若只有激勵而無限制,只有權利沒有義務,無以構建一套完整的制度網絡,單腿走路就發揮不了綜合效應。
強化基層的醫療服務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分級診療”難題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大醫院看病難,基層醫院吃不飽”的問題。大醫院里人擠人,社區醫院、基層醫院卻門前冷清。針對這一現狀,一方面可以利用價格杠桿,“強制首診”等措施實現分流;但如果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達不到患者的要求,即便“強制首診”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要實現“分級診療”,另一方面,則要強化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一些基層醫院因為醫護人員不足,技術水平低,醫療設備匱乏等原因,慢慢透支了患者的信任,患者擔心基層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不了病,治不好病”。要解決這一顧慮,使老百姓愿意在家門口就診,就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加強基層醫療人才的培養,扶持基層醫療機構提升診療和服務能力。
來源:環球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