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千里
不管電影電視,醫療劇不但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更是一種宣傳。最近挺火的一篇文章《No zuo no die 醫衛宣傳五大敗筆》,讀者們不妨把各種國產醫療劇往里面對號入座一下,看看是不是五條全中。甚至,就算是被專業人士認可的美國醫療劇,有時都不能免俗。
本來想寫一個漫長的系列,后來覺得廢話太多了,我今天冒死爆一個真相:醫生的黑形象最開始是醫療系統自己黑出來的。
肯定有醫生覺得這個記者又推卸責任,我先很坦然地承認,現在醫生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媒體玩壞了。特別是縫肛門、湘潭孕婦死亡事件,我覺得這幾個報道都有明顯的先入為主傾向。
但是不知道醫生們注意到沒有,媒體似乎很容易找到醫生的把柄,對醫生動不動就上升到醫德層面批判,大眾對醫生的要求也特別苛刻,幾乎挑剔到完美的程度。
這就是由于醫學界一開始的坑爹宣傳自黑造成的,這些坑爹自黑都是絕對的捧殺,很多大夫還很樂于接受。
先說說這些宣傳的來源,咱們都知道我國目前的新聞報道有一個老傳統——打造先進典型,比如白求恩、林巧稚。但是后來這就成了一個政績工程,一些衛生系統的領導開始向下推行任務。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醫療系統的寫手也就開始推自己的先進典型了。
這些醫療系統的寫手有一個通病:不懂傳播。
一些醫院的宣傳干事就是從行政干部、老護士轉過來的,他們平時寫個領導講話、活動稿子沒問題,但經常思維是單線條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而這些人塑造了一大批先進典型,這些先進典型進入大眾傳播領域之后制造了五個變態的評價標準。
【小編有話說】
醫衛宣傳中,我們看了太多“高大全”的樣板戲,哪怕在醫療劇中,也是如此這般,尤其是國產醫療劇。從外形上來說,主角一定要俊男美女,從軀體到靈魂都美不勝收無可挑剔(你讓瘸腿的豪斯醫生怎么出來見人?你讓深受PTSD困擾的Dr.TC怎么活?)。
除卻外形不算,國產醫療劇里的“神人”都是沒有七情六欲的,不眠不休隨時待命,永動機一般撲在工作上,永遠像“嗑了二斤春藥外加打了一桶雞血”一樣亢奮,頗有種“為病人生,為病人死,為病人豁出下半輩子”的氣概。
1第一個變態標準是 從不出錯
有點醫學常識的都懂,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任何人也都可能出錯,我們只能盡量減少,但不可能絕對杜絕。
可是宣傳干部似乎不喜歡這樣,先不說醫療界,別的行業也經常愛說的是“××天運營無事故”。問題是別的行業很多都是循規蹈矩,但醫生這個行業可能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張秉貴可以練出一把抓斤糖不出錯的本事,哪個大夫敢說我一刀下去切到血管不出錯?
但是,很多宣傳稿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編的,經常說某某大夫手術多少年從無一例出現問題。
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些大夫水平確實高,但是你可別忘了,這就是樹立了一個標桿!一般老百姓看見了就信了,就覺得好大夫就不會出錯,所以老百姓一旦遇到大夫出錯的事情,就非常不能接受了。
2第二個變態標準是 藥到病除
可能有的朋友覺得,醫生不就是應該藥到病除么?那你也太小看這病了。人體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系統,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是能做的也是有限的,有時候需要病人配合大夫一起與疾病作斗爭。
但是宣傳稿子喜歡標榜這個大夫醫術高明,可是對于復雜的醫學案例解釋起來又太費勁,于是經常能看見稿子里說某某大夫一眼就看出某某人的病是怎么回事兒,然后幾副藥下肚就好了。
其實,一個大夫總有他治不好的病人,可是你這么一宣傳,倒是簡單了,但老百姓就難免有一個心理預期:我到醫院就是把病看好的!
這誰敢保證啊?!我敢說全世界任何一個醫院沒有能做這個保證的。可是有了前面說的正面宣傳,如果病沒治好,輕了說大夫水平問題,重了就是沒有醫德。
我還遇到過有老百姓直接說醫院是嫌他沒錢,所以才不把病給他看好了,××是有錢人,就給看好了。但是那有錢人跟您得的不是一個病啊,那他不管!
3第三個變態標準是 包治百病
這么說可能有點夸張,但是很多宣傳典型就是這么打造的,咱們都知道醫生是有很詳細的分科的,不是一個醫生給你一檢查你身上所有毛病就都能查出來。雖然現在有了全科大夫,但是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可是我就見過有些宣傳稿子,愣說這大夫不但看出了××病,還給病人及時發現了其他的問題。當然,還是不排除現實中有這種事兒,但是這種偶發事件你不能上升到榜樣的層面,這樣外行人看了,就覺得大夫就應該什么都能看出來,看不出來不是不負責任就是水平不夠。
【小編有話說】
“如果你認為攻擊醫生、護士或急救人員沒什么大不了,那我們將給你14年的時間(在監獄里)重新思考一下。”
對于“從不出錯”、“藥到病除”、“包治百病”這些變態的無藥可救的“標準”(說好聽了叫期望,說難聽了叫幻想),在這方面,美國人的觀念明顯領先了幾十條街(隨便看看哪部美國醫療劇,也沒有哪個患者對醫生抱有這三條“標準”)。
醫護人員出了錯或疑似出錯,怎么辦?中國醫鬧比比皆是,而美國極少見到醫鬧,并不是因為中國的病人喜歡鬧事,而是美國的病人不需要靠打打殺殺來解決醫患糾紛或醫療事故。相反,國內被患者告上法庭的醫生肯定沒有美國人數多、比例高。
首先,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醫藥費大多是保險公司支付,所以很少出現“人財兩空”、“一場大病毀掉一個家”、“跟醫生同歸于盡”之類的情況;反之,為了自身利益,保險公司還會對醫療行為進行系統、全面、嚴謹乃至苛刻的監督。
此外,美國人預防、處理醫療失誤的系統比較完備——比如,就算是堆積成山的病歷,在醫患之間,也有專門的管理病歷的職業經理,把各類錯誤疏漏或過失的幾率降到最低;而每家醫院里,都有一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以判斷主管醫生是否盡責。除此以外,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法律很嚴苛,一旦醫院被判定有誤或有過失,往往會被判賠償患者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美元。
而病人若是去醫院鬧事,被當場拿下甚至被判入獄那是罪有應得,這些在醫療劇中也有體現,比如:美劇《夜班醫生》中,夜間急診室里,不愿排隊、吵鬧、推搡護士的病人被上夜班的軍醫當場制服,之后被保安帶走。有些國家更嚴厲,譬如在澳大利亞,襲擊醫務人員,搞不好要坐14年的牢。
4第四個變態標簽是 以苦為樂
請看有一個正面宣傳稿是這么寫的:“×××醫生不怕臟、不嫌累,不爭名、不圖利,把患者當親人,甘心奉獻、無怨無悔,寫下了感人的篇章。”醫生是高附加值行業,有錢有收入是應該的,人家費這么大勁讀書上學,憑什么要過得跟要飯的一樣?不怕臟不怕累也就算了,還不爭名不圖利,這可以是一些大夫的個人選擇,但不能是一個行業內部判斷好壞的標準吧?可很多宣傳稿子經常宣傳一些這樣扼殺人類基本需求的細節。
遠的不說,就是近幾年比較火的“B超神探”賈立群,宣傳報道他的事跡時,說他為了履行“24小時隨叫隨到”承諾,他至今仍住在醫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還有之前文章也提過,說他中午為了不讓病人等就不吃飯,我特別想說,賈大夫不容易,但這有什么可值得標榜的?要知道這就給很多老百姓造成了大夫就應該艱苦樸素隨叫隨到的概念!
好了,既然賈大夫能不吃飯給我們做檢查,你們其他醫生護士為什么要吃飯?我想編寫這個細節的宣傳干事打死也想不到會這樣吧。
【小編有話說】
這已經不僅僅是對醫務人員的變態要求了,而是整個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觀念和衡量標準在生生扭曲。似乎只要你是醫務人員,你的人性就該被壓制住,為了患者,你就該無欲無求,你就該活得沒有自我,你就該拋頭顱灑熱血……
小編覺得,這種宣傳(包括醫療劇中的種種展現),非但不是“弘揚標桿”,反而是誤導大眾+摧殘醫務人員。須知,患者是人,醫務人員也是人,也需要休息,也有自己的生活,誰也不是永動機;而眼下的社會現狀卻是神話不成,就妖魔化。
就拿醫療劇來說,國產醫療劇咱就啥也不說了,美劇里,就算醫院的執行董事(差不多相當于國內醫院的業務院長)要求護士給自己私人幫個忙,然后護士很明確地跟他做交易,“好吧,我可以幫你,但下周二我要休息一天,你要是不同意,那就免談了”。(出自美劇《夜班醫生》)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除了薪酬,休息是一種必要的福利。遺憾的是,眼下,當國家致力于“強基層”的大政之時,某些大醫院、三甲醫院,為了吸引病源、提高床位周轉率,非但不想著如何科學合理地調整經營策略和工作效率,反而一味地畸形擴建,床位數成倍甚至呈數倍增長,而其醫護人員數量非但沒有隨之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這些不幸的“家奴”、“私產”,因勞動強度過大,抑郁的抑郁,跳槽的跳槽,累病的累病,甚至活活過勞死。不客氣地說一句,這也能叫“發展”?恐怕應該叫作殺雞取卵。
5 最后一個標簽更麻煩,是 贈醫施藥
經常標榜某某大夫好的時候,非得加上他免去患者什么什么費用,甚至自己主動掏錢給人家買飯買藥,以此作為好大夫的一個表現,甚至上升到醫德層面。
我今天得罪人說,這是給整個醫療行業挖的一個大坑!醫院給人看病是營生,大夫診斷做手術是勞動,就應該獲得和自己價值相符的報酬,他們沒有義務給患者提供義務勞動。想要免費醫療找政府要去!
大夫心腸好,當然是值得夸獎的,但這種宣傳實際上造成了患者不切實際的幻想,我采訪過很多因病陷入困境的例子,有不少家屬都曾經問我能不能讓醫院先把病給治好,能不能減免點錢,因為家里窮。我想說這些病人很值得同情,但是我們不能宰了大夫給他們輸血!
經過上述這些宣傳稿子的打造,老百姓會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好醫生形象呢?不眠不休不用吃飯、24小時隨叫隨到、藥到病除而且還是管所有病,還能免去費用甚至伸出援手!這真是好大夫?這也未免太強人所難了吧?
但是宣傳稿子就是這么打造的,而且一打造就是幾十年,不信你們找以前的宣傳稿子對對看。很多大夫還覺得這是夸你們呢,殊不知實際上已經把你們放到火山口上了。
可能有些大夫要說了,這還不是你們媒體干的。我想說這還真冤枉媒體了,因為媒體沒這個需求啊!媒體是為了迎合大眾,而大眾目前是對醫生有怨氣,哪個媒體吃飽了撐得沒事兒打造先進典型玩?有這種沖動的還不是醫療系統的宣傳干事,說細節了,宣傳誰不宣傳誰,如果不是衛生系統找黨委宣傳部,哪個社會化媒體有這個版面去登這種玩意兒!
另一方面,咱們說這種稿子一般都是要經過醫院審核的,至少也有個大概的口徑,你看到現在這種宣傳依舊,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
咱們姑且不掰扯這事兒怪誰,但是現實就是這些宣傳吊高了百姓的胃口,也很容易讓醫生被攻擊。如果咱們按照上邊那個標準去找大夫的茬,怎么可能找不到呢?如果發生了醫患糾紛,咱們就按那些標準跟大夫一條條碼,還怕黑不到你么?既然那些標準是醫德的代表,想說你沒有醫德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兒么?
相反,我要想說一個醫生有多么好,已經沒法弄了。有些醫生說我們某某大夫不錯,那天有一個病人他給看好了,請問這個稿子怎么寫?他看好了不是應該的么?他贈醫施藥沒有?他不眠不休沒有?一問,都沒有,就是把一個挺難治好的病人給治好了,但這個病特別難治……我真不是不想寫,但是你們覺得誰會愛看這種新聞?我寫了后邊編輯也不給發啊!
如果這么說有些人還是不明白,咱們不妨倒過來看,媒體自己可從來不忽悠自己從不出錯;記者天天哭窮說收入低,哭訴自己是剩男剩女,經常抱怨有些報道發不出來博取同情;最關鍵的是媒體一向強調新聞報道是一個過程,只要不失實就行,哪怕是局部,但只要是真實的你就說不出他什么大問題來;而在精神層面,媒體往往強調夢想、理想,你注意,沒有一個媒體說我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了的,要知道給理想挑毛病那是癡心妄想啊,一切理想都是完美的!
那么媒體記者怎么標榜自己的先進典型呢?第一是成功報道的個例,這還不好找,你失敗一萬回總有成功的吧!然后就強調怎么辛苦怎么勤奮怎么采訪不成功而痛苦……這多好弄啊,想寫哪個記者都行!然后你看,從來沒有哪個新聞業的先進典型事跡是從不出錯的。
【小編有話說】
到這兒小編已經無力吐槽了。要說醫療宣傳,還真是個痼疾深重的問題。小編有個朋友,下班后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書查文獻譯資料做實驗寫論文,就連睡前還要擠點時間看上15分鐘的美國醫療劇,就當是放松,也是為了溫習專業英語的單詞。他說,雖然做臨床更能體現一個醫生的價值,但每天上班各種鬧心,回頭再看著美國醫療劇,決定寧可去國外蹲實驗室的冷板凳,也不愿再留在國內做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