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看國內外醫療劇的時候,觀眾難免會不自覺地進行一些比較。而引發觀眾思考的,有很多問題,如,保險的問題,人文及社會觀念的問題,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問題,等等。
比較一:人文與社會觀念
國產醫療劇里,幾乎每部劇里患者家屬鬧起來都是咆哮“好好的人進了你們醫院就死了”,全然不顧病人入院時是休克或猝死狀態;而國外醫療劇特別是美劇里,基本沒有這種情況,患者家屬也不會說病人入院時“好好的”(好好的還叫病人?好好的還用去醫院?),他們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期望值沒那么高。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分析在本版Part 2中已有闡述。
比較二:商業醫療保險
國產醫療劇里,幾乎每部都能看到哭天搶地“求你救救ta,我們沒錢……”;而美劇里則是幾乎每部都能看到“這個病人沒有醫?!?,或者動不動看到“壞消息是你的××病比較嚴重,好消息是你買了高額的商業保險……”。關于商業醫療保險的具體話題,本刊在【健康保險服務論壇】版塊有相關闡述。
比較三:執業模式與隸屬關系
國產醫療劇里,時不時能見到醫生“走穴”的劇情。以《醫者仁心》為例,第一集里就出現了一個3次門診曠工的主任醫師,跑到外地去“開飛刀”,結果“不幸”在機場遇見分管業務的副院長。(在此小編忍不住吐槽一句:該劇的男主角好歹也是香港執業護師出身,不知道為什么這部劇里“令人不忍直視”的專業硬傷會那么多……)
劇中,置病人于不顧、曠工去“開飛刀”的醫生自然是不受待見的,領導們個個慍怒(確實太不像話了)。但是,假如是現實情況中,醫師下班之后去“掙外快”,會怎樣?估計多半還是不招領導喜歡,這一點從多點執業的規定始終難以真正兌現就可見一斑。
再聊一部美國醫療劇《欲海醫心》(Royal Pains),劇中男主角因禍得福,從一個被炒魷魚的急診醫生,變成豪宅區巨富們的私人醫生、家庭醫生,徹底“自由”了。當然,劇中男主角的風光和高收入,絕非目前國內普通家庭醫生可以企及的。
首先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種服務于達官貴人的私家醫生,全科水平之高、經驗之豐富、個人能力之強,遠非目前國內的普通主任醫師可以勝任(比如,美國的急診醫生自己做介入手術,國內呢?除了心臟介入是心內科自己做,其他科包括急診科在內,只能叫介入科支援吧?順便吐槽一句,國內急診科一大半都在看門診病人);其次,這種私家醫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團隊,分頭做事時人人都能獨當一面,聚在一起時則默契而高效;再次,這種私家醫生團隊,在醫療界必須具備良好的人脈資源(診療中,醫生也需要plan B和外援);第四,這種私家醫生團隊致力于高端服務,那么,對客戶的溝通、互動、維系,也是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