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蓋,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它是我們身上少數只能往一個方向運動的關節。膝關節又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
了解你的膝蓋狀態
15歲以前:膝關節處于發育階段,青春期的生長痛多發在膝關節附近。
15歲~30歲:膝關節處于“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不知疲倦。只要不破壞到膝關節組織,基本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30歲~40歲:髕骨軟骨產生了早期輕度磨損,會出現一次脆弱期,出現短期的膝關節酸痛,持續幾個星期到幾個月,有的人甚至還會覺察不到。髕骨軟骨是人體膝關節內一層3~5毫米厚的透明軟骨,可以緩沖膝關節運動帶來的沖擊。但由于髕骨軟骨沒有神經分布,所以在全層磨損前只會在脆弱期拉響一次“預警信號”,在這段時期內要避免劇烈運動。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膝關節的使用不能再隨心所欲了。
40歲~50歲:在走遠路之后,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酸痛,用手輕揉之后會緩解。在膝關節中,半月板的作用是緩沖震動、保持穩定。人體的60%體重都是由膝關節內側支撐,因此內側半月板的退變發生也比較早。又因為半月板上有神經分布,在退變過程中人可以感受到酸痛。這個現象的到來提醒人們:該開始保養關節了。
50歲以上:膝關節會感覺到明顯疼痛,這是因為髕骨軟骨的“使用壽命”已到,軟骨全層磨損,關節炎已經產生。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減少劇烈運動,尤其是上下樓梯和爬山,必要時可以使用拐杖來減輕膝關節承受的壓力。
膝蓋運動講究“度”
有些人以為少運動或者不運動就不會傷害到膝蓋,其實不然。我們的關節表面是一層軟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也往往是從軟骨開始的。軟骨是一種像海綿樣多孔組織,它的營養和代謝產物交換不是通過血液,而是通過交替的擠壓和放松來進行交換的。對于不愛運動的人,這種對關節軟骨的擠壓就比較少,這樣營養和代謝產物的交換就會相應減少,就容易導致關節軟骨“營養不良”,一旦出現損傷不易修復。
由于缺乏運動,膝關節提前“老化”,這一現象已越來越多地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身上出現了。一些辦公室的白領會注意到自己的膝蓋在走路時沒有什么問題,一旦爬樓梯,膝蓋的前部就會覺得不舒服。來醫院一檢查,原來是“髕骨軟化”,這一問題與缺乏運動有密切關系。通過正確的方法加強股四頭肌力量后,即使沒有使用任何藥物,這部分人群的不適感往往會得到緩解。
那么,運動多的人為何膝關節也易受傷?這是一個度的問題,適度運動可以“養”膝蓋,但過度運動就會“傷”膝蓋,如有的人每天下班都要抽兩三個小時去運動,不是打羽毛球就是去健身房,或是打籃球,使膝關節經常處于高負荷狀態,這樣也很傷關節。
這部分人群應該減少運動量,控制運動強度。根據實驗研究,我們爬樓梯時,膝關節的負荷是平地走路的3倍;深蹲時是平地走路的5倍; 如果是跳起再落下(比如打籃球)時,則對膝蓋的沖擊力是平地走路的7倍。因此,有起跳動作的運動,如果強度和運動量太大,對膝關節的損害是最嚴重的。相較而言,快步走、平地自行車、游泳對膝關節的負荷輕、磨損小,更適宜作為日常鍛煉項目。
此外,在日常活動特別是運動時,我們難免會出現膝關節損傷,很多人選擇到醫院拍X光片,如果顯示骨頭沒事,多數人心里的大石頭就落下了,認為骨頭沒事就好,回家休息兩天就可以了。不僅患者這樣認為,一些經驗不足的骨科醫生也這樣認為。事實上出現運動損傷,即使骨頭沒事,也不可掉以輕心,應該尋求有經驗的醫生進一步判斷,必要時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因為膝關節主要靠韌帶、肌腱等軟組織來維持穩定,但軟組織損傷僅僅通過 X片是難以確診的。如果韌帶、肌腱等軟組織受傷后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那么關節的穩定性就會變差,在今后的活動中易出現反復受傷。
緩解膝痛的6個動作
1、爬樓梯。左腳踩一級樓梯,手扶欄桿保持平衡。然后左腿著力,右腳離地,保持2秒鐘。之后換腿,反復10次。
2、起立坐下。選擇一把沒扶手的硬椅子,坐直身體,雙臂自然下垂,保持身體平衡。之后,控制身體,緩慢起身站直。反復10次。注意:起立坐下時,雙腳原地不動。
3、坐姿屈腿。席地而坐,雙腿并攏伸直。雙手撐于身后,然后慢慢彎曲右膝,腳踝挪向臀部,大腿肌肉感覺拉伸。保持5秒鐘,腳部滑回原處,繃直右腿。雙腿各做10次。
4、仰臥擺膝。仰臥在地板上。雙膝彎曲,雙腳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慢慢地將雙膝向右側旋轉,雙膝始終并攏,直至大腿及腰部肌肉產生拉伸感,保持5秒,然后回位。之后換另一側,每側動作反復10次。
5、俯臥抬腿。俯臥于地板上。雙手托起下巴,雙眼看著地板,雙腿及后背繃直,然后慢慢將右腿向上抬高10厘米,保持20秒鐘,然后慢慢放下。雙腿各做10次。
6、側臥舉腿。右側臥,右手撐頭,左手撐地。雙腿繃直,慢慢盡量抬高左腿,保持20秒鐘。然后慢慢放下。兩腿各做10次。
整理:《生命時報》、《北京青年報》、《羊城晚報》
如何保護膝關節
膝關節是關節炎最常累及的部位,那么如何保護和鍛煉膝關節,才能避免關節炎的發作、改善關節炎的癥狀呢?
一、 給關節做好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首先,防寒保暖是最容易做到的。關節不好的患者平時可以做做熱敷,但要避開急性炎癥發作階段。急性炎癥發作期表現為關節腫脹、發熱甚至發紅,這個時候是不適合熱敷的,否則會加重炎癥反應。熱敷可以使用熱水袋、熱毛巾、鹽袋等,溫度控制在40℃—42℃,熱敷一次20分鐘即可,老年人對溫度不敏感,注意避免燙傷。
二、合理使用護膝。生活中,很多膝關節不好的患者習慣戴護膝,護膝短期使用沒問題,既對局部保暖,又能保護關節的穩定。不過需要提醒的是,佩戴保暖性護膝是比較合適的,不要佩戴彈性較差、包裹過緊的護膝。過緊的護膝容易加重血液循環障礙,甚至出現小腿以下部位的浮腫。同時,如果長期佩戴彈力護膝,會出現關節周圍肌肉和韌帶的廢用,更不利于關節疾病的恢復。
三、避免不良運動和生活習慣對膝關節的損害。膝關節是負重關節,過度的反復高強度負重會加重關節軟骨的磨損,特別是髕股關節的磨損,從而出現關節炎的癥狀。生活中,爬樓、爬山、蹲跪勞動這些都是增加關節負擔的動作,要盡量避免。在冬季,關節、韌帶僵硬,參加運動前一定要熱身,讓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拉伸再“工作”,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