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芬
摘 要:為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教育部啟動了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的“五位一體”教學評估制度。文章通過分析審核評估的特點及其對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要求,從質量觀念、質量目標、質量標準、質量反饋和保障主體等方面對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審核評估;質量保障;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1-0062-02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切實推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教育部在教高[2011]9號文件中提出“建立健全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制度”[1],并于2013年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方案》,明確了審核評估指導思想、總體要求、評估對象、評估范圍和評估組織管理,新的評估制度迫切需要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完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一、審核評估的主要特點
審核評估是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常態數據監測為依據、內外結合的高等教育管理機制,突出分類評估、分類指導,強調國家、省、校分級管理,分層評估,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
(一)考核標準由統一轉向多元
審核評估范圍涉及6+1個審核項目,24個審核要素和64個審核要點,無論是審核項目、審核要素還是審核要點,都未設定具體的標準,專家按照被評高校自己設定的目標、定位和標準進行評估,在形式上是一項不分類型、不設標準、不作結論的評估,注重對高校的宏觀管理和分類指導,注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強調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和自身特色。
(二)關注點由硬指標轉向軟指標
審核評估通過綱要性的評價內容,在高校自評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自評報告、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及現場考察,綜合分析高校辦學質量,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評估的重點放在人才培養的內涵等軟件建設上,關注“三個怎么樣”,即質量保證體系建得怎么樣、運行得怎么樣和效果怎么樣;或者說“三個符合度”,即質量標準與質量目標的符合度,質量保證體系與質量標準的符合度,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效果與質量預期的符合度[2]。注重內部質量標準、質量保障體系及其長效機制的建立,注重以數據為依據,注重自我評估、自我檢驗、自我改進,關注目標的確定與實現,關注高校在人才培養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關注內涵的提升和質量的持續提高。
(三)落腳點由確定等級轉向分析總結
無論是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還是合格評估,抑或是最早的優秀評估,都是通過檢查評估,對高校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行鑒定并評定等級,而審核評估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取消了等級評價而代之以寫實性的評估報告,通過專家對高校確定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過程、辦學效果進行診斷,指明高校哪些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哪些是必須進行整改的,幫助高校進一步理清思路,由注重評價結果轉向關注內涵質量建設。
(四)評估方式由總結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
審核評估與其他評估不同,不是在評估年度由高校一次性提供多年的辦學數據及自評報告,通過現場考察對被評高校辦學質量做出鑒定,而是關注高校一直以來的辦學狀態,通過對高校多年來編制發布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的分析,結合審核評估自評報告、現場考察對高校的辦學水平進行綜合性診斷,在肯定高校取得成績的同時,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與建議。
二、審核評估對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要求
歐洲大學聯盟在2005年度大會上提出:“真正提升大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并不在于外部評估和監控,其起點在于大學內部在促進與提高教學質量上所做的持續性工作,這需要大學自身發展出一種良好的內部質量文化。”[3]教育部實施的審核評估正是以促進高校內部質量提升為主要內容,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和前提,考察高校內部自我目標實現保障機制的有效性的新型評估,對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一)質量保障目標需調整
質量目標是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基本依據。在以前的評估中,高校雖然根據全國統一的評價質量標準建立了以硬件條件保障為重點的質量保障體系和標準,但并不是為促進內涵質量提升的自主自發行為,質量保障體系的目標定位、基本構架、運行模式幾乎是千校一面。審核評估只提供了框架性的評估內容,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高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各環節質量標準是專家進校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高校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確定與人才培養相符合的辦學質量標準,并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二)質量保障重心需要調整
審核評估核心由原來的注重考察辦學條件、管理水平和辦學聲譽,轉向了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保障和培養效果的實現狀況評價。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及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僅靠教學管理部門與質量管理部門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調整管理重心,把質量管理的任務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各單位職責進行分解,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完善覆蓋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所有質量相關者都參與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三)質量保障參與對象需完善
審核評估不僅測量高校是否建立了質量保障體系,同時評價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有效性。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既有目標確定的合理性,也有培養過程各要素質量的保障度,還有最終效果的檢驗及反饋改進的有效性。要對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進行有效的監控與評價,必須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質量監控體系,發揮校、院、系,教師、學生及用人單位參與質量管理的作用,確保質量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和時效性,提升內部質量保障的效益。
(四)質量保障效率需要提升
審核評估關注的重點不只是高校是否有質量保障體系,還有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學的改進功能。高校目前的保障體系多以監控評價為主,事前保障和事后反饋改進功能發揮不夠。高校作為質量監控主體,必須在進行質量監控的同時,建立質量分析機制和反饋機制,在檢查評價工作進展狀況的同時,分析評價目標實現的有效度和質量管理的有效性,從而不斷修正目標,完善過程管理。
三、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重構的思考
審核評估是對高校自主管理情況的評價,高校只有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合理確定培養目標,不斷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優化質量標準,采取有效措施和機制,才能確保既定目標的實現。
(一)更新質量保障觀念
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必須肩負的責任。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緊跟經濟發展,以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不斷更新質量觀念,關注人才培養全過程,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控制影響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適時調整質量目標、標準與監控手段,發揮全校師生員工參與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人人關心、維護、創造質量的氛圍。
(二)調整教學目標保障系統
目標系統是質量保障的基礎和依據,審核評估關注辦學定位、培養目標和目標實現,培養目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審核評估的內在要求。求真務實地思考和解決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關鍵性、基礎性、戰略性問題,是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高校只有主動了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科技、人才的需求狀況,才有可能合理定位,明確行動方向,真正實現自主、多元、創新、特色發展。
(三)完善內部質量保障的標準
質量標準是高等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4]。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必然有不同的質量標準,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實際,以審核評估范圍和基準為指導框架,以國家教學質量標準為藍本,以學生為中心,科學選擇和確定突顯高校人才培養特征的質量標準[5],如辦學條件標準、專業設置標準、師資配置標準、教育投入標準、過程監控標準等,把用人單位衡量畢業生的質量標準與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有效結合起來,把質量標準內化在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落實到每一位教與學的責任主體。
(四)暢通信息反饋交流渠道
有效的信息是內部質量保障運行的重要基礎,審核評估背景下,高校必須圍繞教學過程,加強教學監控,建立教學基本信息收集與反饋系統,規范數據采集、填報與分析,確保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加強對信息的分析、判斷,通過數據分析查找不足,擬定改進策略,跟蹤改進狀態,完善質量相關者共同參與的信息處理與質量改進系統,促進管理決策科學化,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五)健全質量保障與監控主體
教育質量不是靠檢查與評估得以保證和提升的,而是通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是多環節、多主體復合作用的結果,必須建立覆蓋教師、學生、管理者、用人單位等主體的、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讓每一個利益相關者都參與到質量管理與評價工作中來,才能真正促進質量提高,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審核評估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
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
[2]張曉鵬,姜潔.美國的高等教育審核評估——以田納西
州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9).
[3]崔軍,汪霞.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學促
進系統[J].中國高教研究,2013,(11).
[4]朱振國.對話教育部高教評估中心處長——大學,質量
怎么量[N].光明日報,2011-09-19.
[5]李志義,朱泓,劉志軍.從本質上認識高校本科教學評估
[J].中國高等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