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連金
摘 要:該文分析總結近年來永春縣生態茶園建設的實踐經驗,提出切合當前實際的生態茶園建設的對策,包括建設原則、組織形式、建設模式、技術措施等。
關鍵詞:生態茶園;實踐;對策;永春縣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21-61-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in County Yongchun
Zheng Lianjin
(Forestry Burean of Yongchun County,Yongchun 3626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in Yongchun County in recent years,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tea garden construction,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organization form,construction mode,technical measures,etc.
Key words:Ecological tea garden;Practice;Countermeasures;Yongchun County
永春縣是中國名茶之鄉和重點烏龍茶產區之一,共有茶園面積9 627萬hm2,2014年茶葉產量1 333.5t,產值8.7億元,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對于永春農村經濟發展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茶園作為允許計算森林覆蓋率的特有灌木樹種,其生態系統脆弱,生態景觀效果較差,加快生態茶園建設,特別是加快“三沿一環”一重山等重點生態部位的生態茶園建設,是擺在當前農村生態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確保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生態茶園是指在同一片茶園上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通過實施立體復合栽培,構筑以茶樹為主要物種,間種林木、作物、綠草、土壤微生物、茶園病蟲害及其天敵等生物群落并存的生態系統,使得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確保茶園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茶園的最大特色是基于茶樹與環境、與其他生命系統的聯系和相互依賴的特性,實行生命系統的多樣化,讓茶樹回到它完成系統發育(近似)森林的懷抱中去。因此,營造間種林木是建設生態茶園的重要基礎和根本措施。本文根據多年生態茶園建設的實踐,重點分析探討茶園林木套種的成效、問題與對策。
1 生態茶園建設的現狀
1.1 實施過程 永春縣于2006年開始開展生態茶園建設,歷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強調技術措施要求,推廣建設“頭戴帽、腳穿鞋、腰系帶”,強調茶園套種喬木樹種的遮蓋度,推行園中套種川楝、香椿等樹冠寬闊的落葉樹種。但種植之后,有的當年就被茶農產除,有的第二年產除,保留甚少。第二階段,種植一定數量的桂花、羅漢松以及楠木等相對窄冠、慢生的珍貴或園林花卉樹種,建立示范片,慢慢被茶農或企業所接受。
1.2 建設概況 永春縣現有生態茶園1 333hm2,主要分布在坑仔口、下洋、玉斗、呈祥、錦斗、橫口等鄉鎮。主要套種模式是在茶園內套種桂花、羅漢松等喬木花卉樹種大苗,也有套種楠木、紅豆杉等珍貴樹種,建設茶葉-花卉、茶葉-珍貴樹種復合經營模式的茶園,以坑仔口鎮較多,比較成功的例子有洞口茶園、魁斗茶園、三腳尖茶園等,其中魁斗村生態茶園連片面積達到67hm2以上。此外,有少量零星套種川楝、香椿等速生落葉樹種的茶園。
1.3 實踐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和總結,我們認為,一方面,盡管茶山的山權或林地使用屬于集體,但茶山承包給茶農或企業,茶農具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另一方面,茶農各家各戶經營面積不大,塊狀分布,權屬分散,難予統一組織實施,也是生態茶園建設的難點之一;再一方面,茶農經營目的是經濟收入,茶園套種喬木樹種,對于經營措施有所影響,比如噴藥時管道通過受阻,又如寬闊的樹冠過于遮陰,影響了茶葉的產量,與社會公眾需要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據上述分析,生態茶園建設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茶農或企業獲取經濟效益,社會公眾獲取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所以必須從政策和技術的層面上尋求茶農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有機統一。
2 生態茶園建設的對策
2.1 建設原則 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不能片面追求生態效益;要堅持尊重茶農原則,進行必要的啟發和引導;要堅持適當扶持原則,給予茶農應有的補償;要堅持科學指導原則,建設立體復合茶園,做到生態和經濟利益兼得。
2.2 組織形式 茶場或其他企業經營茶園面積較大,可以自行組織實施、自主建設,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茶農小塊狀經營,一家一戶實施起來比較麻煩,可以由村集體統一組織實施,統一購苗、分別種植管護,或統一購苗,統一種植,茶農負責管護。
2.3 資金籌措 由于生態茶園建設具有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農業、林業、水利、水土保持等政府部門應當建立示范片,給予苗木款補助,可以利用“三沿一環”林分改造、美麗鄉村建設、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專項資金扶持項目進行補助。茶農或企業負責種植和管護,確保成效。通過示范片幅射帶動,讓茶農或企業看到真實效果,逐步引導自主投入建設。
2.4 效益分析 生態茶園建設采用經濟樹種、珍貴樹種,即是在茶農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相對于采用高大的喬木樹種來說,生態功能可能稍微差一點,但是總比茶農不愿套種或種植后產除要好得多。為避免建設生態茶園而影響茶農或企業的經濟收益,最直接的辦法是選擇套種的喬木樹種本身也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當茶農種植的喬木樹種是一種經濟樹種而不僅僅是生態樹種時,茶農也就不計較對于茶葉收成的影響,甚至不計較喬木種植的數量與密度,因為茶農的經濟效益沒有影響甚至增加了,只是換了一種更科學的經營方式。
3 生態茶園建設的技術措施
3.1 主要樹種選擇
3.1.1 套種樹種選擇 茶園套種樹種應當選擇窄冠型、生長中等或偏慢的珍貴樹種或經濟樹種,比較容易被茶園業主所接受。比如桂花、羅漢松、楠木、花櫚木、南方紅豆杉等,要根據茶園的立地條件選擇套種樹種,做到適地適樹。
3.1.2 防護樹種選擇 在距離茶園一定距離的片林或林帶,由于不太影響茶園生長,可以適當選擇植株高大、抗風力強、適應本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并與茶樹無共生病蟲害的樹種,如香樟、木荷、火力楠、楓香、川楝、香椿等。
3.2 栽培技術
3.2.1 造林技術 茶園套種樹種要使用大規格苗木,由于茶樹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套種樹種一定要超過原有茶葉的高度。茶園內套種喬木遮蔭樹要相對均勻,一般種植川楝、香椿等寬冠樹種每667m2種8~12株,株行距控制在7.5~8m之間,一般情況下,夏秋季茶園蔭蔽度宜控制在30%左右。種植桂花、羅漢松、楠木等窄冠樹種每667m2種25株以上,種植密度應視苗木規格而定,苗大稀些,苗小密些,有的可以達到42株以上。
3.2.2 經營管理 套種樹種通常與茶園一道管理,進行鋤草、噴藥或施肥,無需特別的管護。由于套種的園林花卉樹種或珍貴樹種前景好、升值快,種植一定時間后有可能被移植挖苗賣出,這需要有規劃、有計劃地安排,有效控制保留喬木的蓋度和株數,采取補充種植,控制密度等措施,維持茶園一定的密度或遮蔭度。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