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南亞華文教育從發軔至今,文化背景錯綜多元,所經歷程坎坷波折。當前,在中華民族由經濟起飛走向文化復興,全世界華人攜手奮斗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壯麗征程中,系統、深入研究東南亞華文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對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未來發展及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穩步實施,均具有重要意義。
從華族整體上講,文化傳承從根本上決定了華族的凝聚力。“民族創造文化,文化融凝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語言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與載體,華文教育對于保全華人族群具有重大意義。東南亞各國為了同化華族,都曾對華人文化進行過不同程度地打壓。印尼在蘇哈托時期實行全面同化政策,強制華人改用印尼姓名、取消華人社團、華校與報刊,禁止節日活動,取消孔教的地位;甚至禁止使用華文,禁止銷售和進出口華文出版物等,菲律賓的全面菲化、越南的越化政策、馬來西亞的新經濟政策都對華人語言和文化的傳承造成了毀壞。雖然同化政策給東南亞華族和中華文化帶來了災難性的毀滅,然而由于華人的文化自覺與保護,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并沒有完全絕跡。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華文教育依然以暗地里家庭式的教學方式頑強的生存著。這也使得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于今天才有復興的可能。
文化傳承決定民族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決定生存力。華人個體的生存狀況與整個華族的文化凝聚力息息相關。多元文化下華人族群需維護自身權益,華語發展得好的國家,華族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也越高。今天,作為所在國少數民族的東南亞華族需要保障自身民族的文化安全。而華文教育便是保障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徑。
20 世紀70 年代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至今中國大國崛起之勢世界有目共睹。東南亞各國在經歷了對華族的打壓之后深刻地意識到了與中國保持經濟聯系的必要與培養華語人才的迫切。從20 世紀80 年代開始,華文教育開始在東南亞復興,華語的實用價值更加凸顯。同時,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世界在思考其背后的根本驅動是什么,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開始為世界所矚目,而同時上世紀80 年代的亞洲經濟奇跡也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促進作用。由中國經濟發展而凸顯的華語實用價值和文化吸引力使得東南亞政府和華人自身更加熱衷于傳承中華文化。從文化層面來講,多元文化成為世界的共識,東南亞政府也意識到了消滅文化多樣性和妄圖實行一元文化的不切實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所需求的卻是文化的多樣性,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途徑便是多元文化教育。華文教育作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個分支,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
認同,簡單說,就是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追問和確認。就共同體指向來說,指個體對不同社會組織和不同文化傳統的歸屬感。認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認同、社區和國家政治身份的認同、語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認同以及價值和文化取向的認同。東南亞華人擁有多重文化認同,在政治認同上多傾向于所在國,而語言和文化的認同則大多是多重的。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生存方式的穩定性。東南亞華人正是因為背井離鄉而失去了穩定感,因此其對中華文化從心理上便有割舍不掉的親和感,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傾向也是為了尋求一種歸屬感和穩定感。華族后裔雖然沒有前輩對于中華文化那樣濃烈的感情,但由于家庭環境等的影響其內心深處也對中華文化或多或少地有種親和感。
“文化自覺”源自費孝通先生的思想,“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它的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向,以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只有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繼而達到文化自強。費孝通在訪問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時候發現這些人生活沒有目標,非正常死亡率極高,其根本原因便是在文化的碰撞中,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消失從而導致無安身立命之道,繼而將會導致民族的滅亡。對于自身來講,東南亞華人如果喪失了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便會喪失凝聚力,不懂得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文化,最可怕的結局就是被同化從此便不復存在。對于東南亞國家來講,包括華族在內的各民族只有文化自覺,“承認不同才能明白自我,這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求同存異的君子之道,也是建立對“他者”的理解和容忍態度的基石”,唯如此才能創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局面,從而消解文化誤解帶來的文化沖突。
綜上,本文認為東南亞華文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文化下華族凝聚與生存的必要,是各國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的需求,是華人文化認同心理與文化自覺意識的驅動。未來需要進一步著力探究東南亞華文教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因素與傳承機制,為東南亞乃至世界華文教育的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