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毅
主體意識的發展指人類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群體意識與個體意識的對立統一。中西的主體意識雖然發展方向不同,但是都有在朝著與自身歷史相統一的方向去發展。
主體意識在古代的對立統一是統治階級的意識與個體生命的意識。中國過早進入封建社會,自西周開始的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文人追求的是感性的世界,但是卻一直被統治階級的意識束縛。在中國文學理論中,早期的毛詩序就便提出:“詩者,發乎情止乎禮也”,是說情感的宣泄是文人創作產生靈感的主要方式,但是“止乎禮”這種壓抑人性的標準也已存在。統治階級將儒家作為正統文學的目的也顯現出來,這是主體意識在中國文學中早期的也是存在時間很長的一種趨向。統治階級意識下的正統文學要求詩人在創作時要有情感的表達,但是更要求詩人在創作中情感的抒發不要過度,只需要適度的表現性情即可。個體意識在統治階級意識的要求下,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主要的方面是創作的作品只有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才會被采用,但是大多數的文人把握不好情感的度,總會忘我的宣泄,從而遭到統治階級意識的壓制,前途命運也遭受壓迫,一生顛沛流離。文學審美一直走在感性和理智的邊緣,統治意識的束縛讓其時時陷入感性喪失的危機中。到了宋代,“程朱理學”的出現將中國文人的個人意識徹底的進行了壓制,這個時期的文人們再也不能坐以待斃,為了能夠在統治階級意識中將個體意識解放出來,進行了突出人格獨立和情感解放的運動,其實也算不上是運動,只是文學家們孤獨對整個統治階級的反抗,將在魏晉時期便已經存在的文學的自覺運用在這個壓抑的時代。從現在已知的文獻中可知,陸機、劉勰這些大文論家都在為情感的宣泄和不被壓制做了努力,專門的講述了何為感情豐富的辭賦。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雖然在中國資本主義并沒有占主體地位,但是仍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明清小說的出現,也意味著平民意識開始增強,人們越來越具有個體意識,文學家們也越來越不能容忍科舉制與八股文對人性和情感的壓制。作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提出“獨抒性靈”的文學理論,中國文學審美發展到現在,情感與理智之間的沖突越發的白熱化,許多文學家遵循著“獨抒性靈”的理論開始展現個體意識散發的光輝。例如李贄,他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為鬼才,在他極短的創作時間內,他提出了“童心說”,一直用自己的怪癖言行與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意識做抗爭,天才的孤獨和耀眼的才華讓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寶貴的痕跡。“獨抒性靈”的理論一直在激勵文學家們在抒發情感的創作之路上前行,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依舊在激勵文人張揚自己的個體意識。
與中國的發展不同,西方的主體意識在文學審美中的發展主要是人自身的存在的問題。
古希臘是西方文學理論的源頭,西方文學對于審美自古便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主張人對文學的發展只是模仿,與真理隔了三層到因果必然律,從這個角度去探析,文學審美在古希臘理論家的眼中只是在一味的強調人之外的物質,完全的否決了人本身對文學的作用,被學者認為是“自我最堅決的反對者”。在這種觀點影響下的古典主義思潮要求作家創作過程中內容需要高雅,統一題材,形式一致,另外在人物描寫和性格刻畫上,必須要單一化,人物必須要體現出極端的善與極端的惡,這樣創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教化世人而不是為了作家自身的感情宣泄,必須保證詩人自身在作品中消失。中世紀的黑暗一千年教會對人性進行壓抑,宗教文學的單一片面化使人們逐漸喪失自我,文學也喪失了個性,成為了專門為教會服務的武器,自由與人性在中世紀的文學中逐漸消失。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勢力的衰退,大范圍的疾病爆發使人們對教會充滿了懷疑,另一方面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發現,促使了“文藝復興”思潮的開始,人性從神的禁錮中掙脫了出來,文藝復興思潮讓個體意識逐漸的覺醒。到了近代,啟蒙運動在法國爆發,人們開始思考自身的存在,人的感性與理智開始分離,面對這樣的現狀,出現了“自我”與“無我”,情感與理智的分析與對峙。一方面接受的理論來自布瓦洛,他的主要觀點皆來自于古典主義,他認為詩人的創作必須以理智為前提,可以存在必要的想象,但是必須要節制,不能脫離理智的要求。這種理論偏向于“無我”的狀態,人的個體意識不能作為創作的核心,因為感情是具有破壞性的,按照感情創作出來的作品,達不到教化育人的作用,還會讓讀者產生感性的認識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對于感性的態度,認為美的價值都是人按照自己內心的情感進行的想象和創造。也可以說“有無”狀態是一種唯心的創作態度。在“有我”和“無我”、理智和情感的長時間的對峙之后,雙方的沖突越來越明顯,到了近代,西方文學的審美主體意識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除了文學家的研究,哲學家們從哲學的方向進行研究分析,他們試圖以哲學為媒介調和理智和情感的沖突,找尋主體意識內部的統一,在近代哲學得到了充足的發展,許多哲學家都在努力進行調和,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他們認為在文學審美中,感性應該與理智相結合,人的心靈需要具備理智與情感的雙層內涵,才能保證主體意識不會對社會與文學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這種思想漸漸的影響了19 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思潮的出現以反對古典主義為開始,他們將內心巨大的感情世界全部用文字表達出來,不接受古典主義的教條教規,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了人類理想中的作品,帶著激動和理智的心情,努力的證明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在調和西方文學審美中的主體意識的過程中,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就是費爾巴哈。他認為“人的上帝就是人自己的本質”,讓審美的落腳點放在了人的本身,是研究分析主體意識內部統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得到了許多哲學家們的認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文學審美開始向著人文主義方向發展,為現實主義文學在文學史上的活躍奠定了審美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