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性話語分析是語言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其哲學基礎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批評理論。本文以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為基礎,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對紐約時報的一篇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揭示了新聞語篇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和權利關系,以提高讀者的語言批評意識。
批評性話語分析,也叫批評語言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79年英國語言學家Flower的《語言和控制》中。批評語言學是批評理論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批評性話語分析是把語言和其意識形態相聯系的一種分析。批評性話語分析旨在對大眾語篇和官方話語進行社會分析,讓讀者意識到語言中隱藏的社會權利和控制,以提高他們對大眾語篇和官方話語的批評閱讀意識。
在二十世紀70年代末,社會科學的“語言轉向”和語言學的“社會轉向”成為批評語言學的一種新趨勢。語言不再僅僅被認為是客觀的,理性的,透明的工具。相反的,從社會實踐角度,語言是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它為語篇分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起初,批評語言學只是把語言分析最為一種主要的方法,后來,把語言分析和語篇的社會歷史語境相結合,揭露隱藏在語篇后面的意識形態。在1995年Fairclough出版的《批評語篇分析》中,他認為意識形態在語言中普遍存在,所以語言是社會控制和權利得以實現的一種手段。
在系統功能語法中,韓禮德把語言看成是由社會需求,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共同影響下的一個綜合的體現。他認為語篇分析的目標是不僅是去描述語篇的語言結構,而應該從社會功能來找出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結構。批評性話語分析是從語言學的角度,把語言分析和社會分析融為一體。在這一點上,批評性話語分析與認為語言具有社會功能系統功能語法中的主要觀點是一致的。因此,系統系統功能語法可以作為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理論依據,而該理論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分類,情態也可以用于分析語篇。
新聞語篇是批評性話語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新聞語篇從來不是絕對客觀的,有時帶有偏見或被扭曲。中國強大的經濟和深遠的國際影響吸引了許多外國媒體的關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等,發表他們對中國相關的某些事件的觀點。在涉及美國利益的新聞報道中,明顯的對中國存在偏見。
本文選取了2011年6月7號發表在泰晤士報上的一篇題為“Why do we fear a rising China?”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對其分析。從分類、情態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揭露隱藏在美國新聞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
在系統功能語法的經驗功能中,分類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分類指的是語言功能的基本層次——詞匯的選擇。Van Dijk(1998)認為詞匯的選擇是新聞語篇中突出的一個方面,隱藏在后面的意見或意識形態會透過詞匯表現出來。詞匯的選擇是建立意識形態立場的一個有效的工具,因此,它也同時是揭露隱藏的意識形態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新聞語篇中,即使是報道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媒體會根據他們不同的意識形態去選擇不同的詞匯。
比如:
(1)They fret that the economy is becoming too dependent on China for its growth
(2)They worry China will use its economic leverage to put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country,or employ its growing economic power to become a strategic threat.
(3)As China keeps growing strong enough to fulfill Australians'economic aspirations,it grows more powerful and undermines U.S.primacy and our strategic aspirations.
(4)Often state-controlled companies are doing the grabbing,making China seem like a threatening monolithic juggernaut.
(5)Beijing routinely complains about the primacy of the dollar and wants its own currency to play a greater international role.
在上面的這些句子中,作者使用了明顯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去描述中國和澳大利亞。所有描述中國的詞都包含著貶義,“pressure”,“threat”,“undermine”,“grab”,“threatening monolithic juggernaut”,“complain”等詞會讓讀者覺得中國是非常危險的,中國的崛起對全球的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此外,對于受惠于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的澳大利亞,“fret” 和“worry”等詞反映澳大利亞在享受中國帶來的投機機會和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在擔心中國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威脅。
這些詞匯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是中國企圖利用不同的卑鄙的行為去搶劫其他國家的資源,中國是如此的貪婪以至于想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領域獲得更多的控制,從而控制全世界。同時,把澳大利亞描述成“受害者”的形象會更加的讓讀者加深對中國的“強行霸道”的印象。
情態是構成系統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的其中之一,廣義上指的是說話者對暗含在語篇中的事件的態度。任何語篇都包含著情態這一屬性。在系統功能語法中,情態包含兩方面:情態和意態。情態是說話者對命題的可能性的判斷,包括可能性和通常性;意態是說話者對提議的可能性的判斷,包括責任和傾向。情態意義可以通過情態動詞,情態形容詞,情態副詞,人稱代詞,動詞,時態,直接或間接引語來表達。本文將從人稱代詞和引述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人稱代詞
傳統上,人稱代詞用于表示詞和詞所指向的真實世界中的人之間的語義關系。在同一語篇中,不同的人稱代詞可以指代不同的實體。在特定的語境中,有目的性的選擇人稱代詞可以暗示出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態度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關系。
如果說話者想把他的意識形態傳遞給讀者,他必須和讀者之間建立起可信的和密切的關系,包容性的人稱代詞,比如“我們”,就是最好的選擇。說話者高頻率的使用包容性的人稱代詞,讓讀者不知不覺中漸漸認為自己和說話者屬于同一立場,享用同樣的權力。因此,說話者的意識形態將很容易被讀者接受。大量的包容性人稱代詞會讓語篇或話語聽起來更讓人信服,就好像好朋友之間的談話一樣。
在此篇新聞語篇中,存在大量的“we”、“us”,比如“I think many of us around the world can sympathize with the Australians”、“So maybe that's what we fear most of all”等。作者使用此類人稱代詞,可以和讀者之間建立一個親密的友好關系,讓讀者從作者所代表的美國的利益角度去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危險的,中國崛起后世界的發展方向將會更加沒有方向。
(2)引述
在新聞語篇中,為了增加新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作者一般會引述一些當事人或權威人士的話。引述有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直接引語是直接引用說話者的原話,間接引語是由新聞的報道者來轉述說話者的話。報道者的立場觀點和對說話者的原話的理解會影響到轉述的方式。對于同一新聞事件,持有不同立場觀點或不同意識形態的報道者轉述之后的結果可能會不一樣。
在此篇新聞語篇中,只有1處直接引語(Hugh White,head of the Strategic&Defense Studies Centre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explained the sentiment to me this way:“As China……”)和 1處間接引語(David Pilling of The Financial Times recently pointed out,China's neighbors aren't too fond of the way Beijing throws its new heft around in the Asia region as its economic influence grows)。 這兩處引語的說話者所處的立場和作者的立場是一致的,都是代表西方立場。在引語中,作者明確的指出說話者的姓名和身份,通過引述戰略國防研究中心的主任的話,還有美國權威性期刊——金融時報的話,顯示其話語的權威性,充分展現出此報道的立場和其所代表的利益團體。
報道者在語篇里引述哪一方的話就給了哪一方更多的話語權(戴煒華,陳宇昀,2004)。對于中國利益團體,此新聞報道未引述任何話語。因此,從美國立場的多次引述和中國立場的0引述,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意識形態,作者把話語權給了和美國立場一致的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金融時報,通過這些引述,讓讀者更信服“中國的崛起對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鄰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對這個“威脅”言論,作者并沒有引用任何代表中國立場的話語,并沒有給予讀者相應的對真實的中國的知情權,這樣只會讓讀者一味的相信作者的立場。
語言不僅僅是被用來分享思想的方式,也是可以用來控制和影響大眾言行的一種方式。新聞語篇通常是帶有偏見的,并且新聞機構的意識形態也會隱藏在語篇中。然而,大多數讀者易于以狹隘的或常規的態度去對待。本文通過對美國新聞報道的分析,不難看出,美國的新聞媒體企圖把自己的意識形態轉移給讀者,讓讀者輕易的相信報道。因此,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批評性分析,突顯這些暗含在語篇的意識形態,讓讀者重新認識語篇的真實性,幫助讀者提高批評性語言意識。
(湖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