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榮
主持人語:
P圖,一個網絡流行詞匯,一個可以測試你時尚文化關注度與網絡活動參與度的熱詞,如果你對此略知一二,或者索性就是一個P圖達人,那么,恭喜你,你是網絡文化的見證人與建設者。又或者不幸,你對P圖一無所知,一頭霧水,那我還是要恭喜你,因為你生活在一個沒有時代紛擾的自在空間里,享受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般牧歌田園式的純凈生活。所謂P圖,又稱P或PS,來源于英文PHOTOSHOP的首字母,原意是指使用軟件進行照片修圖,現泛指經過軟件加工的圖形圖像。這樣一個原本專業領域使用的工具,借由數字化影像信息技術和無限鏈接的互聯網絡而成為一個大眾化社交點心,繼而形成網絡社交平臺一個似乎可有可無,然而卻如影相隨,無處不在的客觀文化存在。正是基于這一現象觀察,我們進而發現P圖不僅具有濃厚的網絡人文藝術特征,且具有與生俱來的現實批判精神和娛樂氣質;我們又進而發現P圖潛藏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動機,具有心理學的學理研究價值;我們還進而發現,P圖具有一條饒有趣味的敘事路徑,具有消費主義語境上的認識空間……今天,惴惴然將我們的初步觀察和思考“發帖”至此,閱讀后您如略有所得而高興的話,請頂帖點贊!如興味索然而不樂意,您盡管踩帖拍磚!
王健榮
圖像抒情及其表意敘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這里暫且不說世界藝術史上燦若繁星、珍若明珠的繪畫圖像藝術遺存,也不論從古至今那鬼斧神工、撼神動魄的廟宇雕刻遺跡。人類自古以來對圖像再現復原的夢想和追求,于1838年8月19日這一天,在法國科學院與美術學院聯合集會上,以法國發明家、藝術家和化學家路易·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的公布,而標志著一個嶄新的圖像敘事歷史新紀元的到來。人們無論如何都不應忘記攝影術的發明成為圖像紀錄和敘事發展史上的這一重要歷史節點。當然,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歷史步伐從來就不會止歇,攝影術在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后,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又給圖像藝術的發展拓寬了新的表現空間,增添了一對想象無限的創意翅膀,具有開疆辟土的創新意義。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原本服務于專門圖像工作的這一技術迅速從專業領域席卷到整個電子消費領域,以致于派生了一個基于計算機圖像處理的全新名詞“P圖”。如果說攝影術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一座定格歷史的記憶寶庫,那么,P圖的應時而生則可以說為人類打開了一具啟迪現代生活而深藏奧妙的智慧魔方。人們自然要問,究竟是什么讓P圖具有如此魅力,以致我們不得不產生將視距拉近并聚焦于它的強烈欲望,P圖有哪些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藝術人文品性,又有哪些深層的社會文化隱喻和精神氣質?
我們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即何為“P圖”?所謂P圖是一個網絡流行詞,它泛指經過圖像處理軟件處理的圖像及其圖像處理行為,有時也簡稱“P”或“PS”,它既作名詞也作動詞。“P”,即“Pho tosho p”,它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著名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公司Adobe收購的諾爾兄弟編寫的一款圖像處理插件。這款插件先由托馬斯·諾爾初擬,繼而他與曾獲得奧斯卡獎的視覺特效設計師兄弟約翰·諾爾共同修改。軟件從90年代初正式發行到今天已經經過數代更迭,以致如今“Pho tosho p”已經成為圖像加工創意行業的代名詞。其次,“P圖”具有鮮明的網絡文化屬性,或許可以說它是網絡生態催生出來的一個文化精靈。以“Pho tosho p”為代表的圖像處理軟件最初主要用于圖像色階、色調以及照相修片的工作,之后發展為圖像特效與后期處理的專門工具。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遍運用,尤其是移動即時通訊方式的廣泛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使用圖像作為表達與交流的語言,各種或輕松搞笑,或諧謔幽默,或因時應物,或懷古論今,或圖說社會人生的P圖在網上瘋傳。你或許欣賞或許厭倦,都不得不面對這一道網絡時代獨特的圖像文化風景。再次,P圖是一個時尚消費的文化符號。之所以說它是時尚消費的文化符號,一方面是因為P圖的傳播渠道基于電子媒體,具有消費形式上的時尚特性;另一方面,P圖內容的消費者不僅對電子媒體具有敏銳性,而且對網絡傳播方式具有天然的認同感,他們代表著網絡時代文化消費的流行趨勢;還有一點就是P圖作為一種網絡文化產品,關注或不關注,認同或不認同,使用或不使用,往往都是一種文化態度,同時也是一枚時尚文化符號標貼。基于上述,我們可以概括地說,P圖是一門大眾化的技術語言,P圖是一個時尚消費符號,P圖是時代文化的表征,P圖還是網絡流行的人文藝術樣本。第四,我們要回答P圖何以產生的技術基礎與外部條件。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圖像處理技術高度自動化和應用大眾化,是P圖產生的必要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照相成影從復雜高深的銀版攝影術到全自動傻瓜式器材;從復雜專業的暗房膠片沖洗成影到數字化可復制可擦除式記錄生成;從神秘精深的影像暗房合成到幾乎人人可為的數碼照相圖像合成DIY;“美顏”“美圖”唾手可得,圖像記錄及其應用的一條由專業性到大眾化技術路徑清晰可見。也正是這一技術路徑的演進,使P圖融入日常社會生活創造了技術基礎。“P”在漢語中作為圖像合成拼接之意具體于何時何地何故開始流行不得而知,然而英語字母在漢語中直接使用而表意明確,正像少數高頻使用的外來語言一樣,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用語情境。當人們說“給你看張P圖”,比起說“給你看張使用Pho tosho p軟件拼接合成的圖片”,意思明了且十分簡潔,只要稍微具有一點網絡使用經驗的人都能夠明白,這或許就是語言的融合與發展吧。
今天,“P”在藝術語義上已經同時具有移置、挪換、嫁接、拼接、合成、組合甚至還有捏造、造假、惡搞等多層含義,具有藝術語言的多義性。從技術層面看,P圖一般是指靜幀圖像的拼接合成,是對現有圖像的二次加工創作。但廣義的P圖則涵蓋動態影像、影視攝像中的藍綠屏摳像等形態,在影視特效和后期剪輯合成方面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進一步來看,現在“P”不再僅僅專指照相圖片,其技術概念可以延展為以社會現實為背景,主要以寫實影像為表現手段的、經過表達方式卡通化或藝術語言漫畫式夸張的圖像藝術再創造,帶有波普藝術的行為特征,具有普遍的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以及人文藝術學的意義。如果說上述圖像應用的大眾化構成P圖的技術基礎,那么,網絡信息技術及其互動社交媒體的形成就構成P圖流行與傳播的外部條件。一張創意新穎獨特、意蘊豐富的P圖,借助互聯網絡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終端,極短時間內就能在公眾與彼此緊密關聯的朋友圈中迅疾傳播擴散,其病毒式傳播效度之高、覆蓋范圍之廣、影響人群之深是任何傳統媒體所望塵莫及的。
誕生于網絡并主要基于網絡運行的P圖,其基本品性首先無疑是其具有的鮮明網絡文化印記。網絡文化從建構之初就形成了一種公益、共享、奉獻的文化建構氛圍。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人們努力尋求打破現實社會的世俗文化藩籬和嚴格的區域化行為羈絆。在這里人們彼此無私分享信息、共筑知識平臺、縱情自由地享受著網絡沖浪帶來的歡愉,應該說早期網絡社會具有濃厚的網絡烏托邦色彩。盡管隨著各國政府將日常管理之手逐漸深度延伸至網絡,網絡自由空間受到不同程度擠壓,但網絡的原初文化精神尚存,網絡的原創動力尚在。P圖正是這一網絡精神品質的體現和網絡文化創造力的反映。具體分析,網絡P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創作主體的草根屬性,這主要體現在創作者身份的隱匿性和非專業性。對于網絡P圖,人們通常并不知道也不關心作者姓甚名誰,作者亦不尋求“著作”的署名權,至今也沒有出現因為網絡P圖的傳播而產生的版權官司。一張好的P圖得以傳播,讀者心娛,作者高興,如此而已。這種創作主體的草根屬性,正是互聯網本質特征的反映。當然,冷靜觀察我們也不難發覺部分網絡P圖的制作與傳播潛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商業行為,如某些商業機構傳圖目的是為了擴大其站點關注點擊率,還如一些利益集團借熱傳P圖搭載其商業鏈接等行為,但這恰恰反映了這些商業行為本身因循著互聯網的起碼傳播規則。網絡P圖的第二個特征是作品創作過程和主題內容的現實隨機性。網絡P圖涉及內容可謂包羅萬象,表達主題紛繁復雜,作者創作動機五花八門,選題亦因緣于不同的情境,它們有可能源于長期的積累、有可能源于一時的靈感,但更多的是有感而發、隨性而起,因而往往具有極強新聞特質以及社會現實的干預性和參與性。網絡P圖的第三個特征則是作品藝術語言運用的豐富性和視覺語言運用手段的多樣性。藝術語言的豐富性恐怕是P圖在網絡空間得以傳播和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通俗、幽默、反諷、夸張、無厘頭等構成P圖敘事語言的基本風格。一些看似重大、嚴肅的主題,甚至有的是涉及國事外交領域的新聞人物和事件,往往通過P圖藝術語言的解構而變得詼諧輕松,既表明了對相關人物事件的態度,又讓人過目不忘而掩卷深思,嬉笑言談間完成了對人物品格和是非曲直的評判。這正是P圖藝術語言敘事的獨特性所在。在視覺語言運用上,P圖語言形式之多樣、表現手段之豐富,亦構成其重要的藝術形式特征。形象置換、圖文互搭、舊圖新用、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以及形象卡通化、敘事漫畫化等構成P圖主要的形式語言和表現手段。
正如前述,P圖生于網絡,長于網絡,浸淫于網絡,具有與生俱來的網絡文化氣質。它對于文化藝術的建構與解構、對人文品性的滋養與消耗、對社會人生的建設與消解,產生著悄無聲息、滲透無痕的干預與影響,是一個看似雕蟲小技,實則意涵深厚的互聯網文化和藝術的存在。它反映了互聯網精神的內在實質,隱喻著多樣的社會生態和復雜的文化信息。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解讀。
第一,互聯網的多元文化建構精神。傳播學理論大師馬歇爾·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他早在20世紀60年代還有個著名的論斷,即隨著信息化的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將成為一個“地球村”。前者論述表明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拓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信息獲取能力,人類交往的感知空間在不斷拉近;而后一論斷一方面隨著萬維網的建設而成為表面事實,另一方面則有異于麥氏的理論推想,信息技術使得網絡世界日益“部落化”,一個又一個的“信息繭房”①孑然而立,網絡社群彼此互建壁壘,甚至走向刀光劍影。互聯網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地球村”與“信息部落”以各種不同方式呈現,社會思維潮起潮涌、是非曲直紛紛攘攘,思想在這里發聲,行為在這里碰撞,網絡形成了事實上的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的局面。P圖就是在如此多元的網絡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長的。
第二,互聯網的批判精神。互聯網是一個信息的海洋和知識的寶庫,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然而,互聯網為人所忽視的另一面則是它具有的尖銳現實批判精神。對于歷史人文的態度取向、對于現實社會的叩問質疑、對于人情世故的探尋詰問、對于執事行政的旁敲側擊,對此無論是網絡意見領袖還是普通網民都可撰文發聲,網絡P圖達人們則樂于拼圖嬉笑怒罵,用圖說話,如此等等。最大膽、最直接、無保留地表達作者個人對事物的觀點傾向,傳達社團群體對社會熱點的態度意見。這表明網絡無疑是觀察社會現實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也客觀上承載了相當一部分社會運行的職責。近年來網絡新聞熱點不斷沸騰,網絡文化事件層出不窮,現實社會的矛盾沖突轉而延伸至網絡齟齬,老虎蒼蠅的枉法徇私有如過街老鼠成眾矢之的,網絡社會成為現實社會情緒的宣泄場。所以,在我看來,在一定的社會矛盾中,P圖所固有的幽默“圖說”往往具有舒緩緊張情緒,開啟社會解壓閥門的作用。如,2013年3月上線首播,在年輕人群中具有火爆人氣的《暴走大事件》,就是一檔具有典型P圖文化特征,并“集新聞、綜藝、文學、心理、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生物于一體的全方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頭戴一頂巨大的漫畫面具,同時使用夸張的圖片和文字“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播報生活中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事件”②,可謂談事件意酣味暢、論褒貶痛快淋漓。又如,近日某知名網絡名人移民美國,在美國某華人電視臺開設脫口秀大罵中國政府,人們不由得想起他這幾年在網絡上不斷高調的愛黨愛國言論,慨嘆唏噓。于是有網友將該人頭像P上了美國自由女神像,其笑罵人格分裂之意昭然,其揭底諷刺拿捏之度精準。
第三,互聯網的娛樂精神。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之時,標明娛樂消費時代的來臨,對此,媒體理論學家尼爾·波茲曼曾經向我們發出過“娛樂至死”的警訊,喟嘆和憂慮人類“童年的消逝”。的確,娛樂借助于網絡之力,其發展之勢尤盛,大有娛樂至死方休的態勢,網絡的泛娛樂化現象是值得警惕的。然而,恰恰在這時,我們不要把泛化娛樂與娛樂精神混同,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泛化的娛樂基于昏庸而漫無目的的生活觀,其結果是人的意志淪喪,前途渺茫;而娛樂精神則持一種睿智的生活態度和敏銳的現實觀察與批判,其目標行為是人的意志力高揚,對現實具有積極而向上的意義。日前,廣電總局對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下達停播令,而后再播時觀眾發現脖子以下鏡頭悉數被剪,這一行政行為被網友戲稱“剪胸令”,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立馬有網友P出了各式各色的剪胸圖,一張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僅露頭部播報新聞的圖片尤其令人思緒感慨、忍俊不禁。可見,一起一個不起眼的P圖行為,不僅表達了一種態度和意見,也在不經意間調節了個人心情和社會氣氛,成為一管生活的潤滑劑,體現了互聯網的娛樂消費精神。互聯網娛樂精神的另一個表現是審美觀照上的“逐丑”現象。“丑”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它是審美的一種形態,而基于互聯網的波普藝術對“丑”有天然的追逐本能,甚至有人認為“互聯網的藝術作品就不該好看,相反,越難看越好。”③這種現象當然應該有更深層的原因,但我想從表層看這一方面主要是注意力經濟使然,在博眼球、爭點贊的網絡文化環境下,“丑”不啻為一劑文化調味品,更可以帶來實際的流量提升;另一方面也是某種審美心理的需要和滿足,在充斥俊男美女圖片的視覺審美疲勞下,適度而恰當的“丑”圖往往能夠帶來輕松愉悅之情,還可以拆卸掉世故人情的防備之墻與偽裝之心。
綜合上述分析,不難發現,P圖行為及其藝術生存和傳播方式,猶如點滴輸液般業已溶入網絡文化生態系統和虛擬社交的關系網,其對人文社會機體的作用與影響有待持續觀察。
注釋:
①信息繭房是指人們以個人偏好為導向而形成的獲取信息的固定模式和通道,有如蠶繭般將自身限制在與外界隔絕的信息空間里。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最早發現這一現象。
②百度百科.暴走大事件,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r_HKGbiP07nnaYuhn5dtYqGZyE5Sn2nbvuu80eg-Bk4Tl0GR3wa 00PzMQR-JAkVLY-GiNdDQ8c2J4Xr50 Sn4NzkL1CvJF4kOtPlabym80J_2015-01-26.
③Nick Douglas.互聯網之丑.北大新媒體,http://t.cn/RzFeTs0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