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政策
YC工程維修公司逃匯案
本案是由經常項目管理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發現線索,由外匯檢查部門跟進查實和處理的案件。本案也是外匯局云南省分局處理的首例重復使用合同和發票,到不同銀行重復購付匯的案件。在非現場核查階段,云南省分局抓住企業資金流與貨物流不匹配的線索,鎖定檢查方向為進口多付匯。在現場檢查階段,通過調閱轄內付匯銀行相關單證核查企業貿易真實性,并以合同號、發票號為抓手,逐步核對付匯與進口報關單,最終查實企業通過重復購付匯進行逃匯的行為。
云南省分局經常項目管理處在非現場核查工作中發現云南YC工程維修公司資金流與貨物流不匹配的情況,通過總量核查指標確定,企業核查期內資金貨物流動方向為資金凈流出,鎖定該企業總量差額異常主要出在進口多付匯環節。接到上述線索后,云南省分局外匯檢查部門立即開展現場調查,通過調閱轄內付匯銀行相關單證核查企業貿易真實性,查實企業通過重復購付匯進行逃匯的行為,并對其進行了處理。
YC工程維修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注冊資本200萬美元,主要從事大型機械設備進口。該企業資金流與貨物流不匹配的情況主要表現為,2012年進口多付匯達3873萬美元,總量差額指標連續12個核查期均超過本地區閾值指標,且以總量核查指標確定的企業核查期內的資金貨物流動方向為資金凈流出。通過分析2009年至2012年間該企業進口和付匯的年度總量,初步認定,該企業總量差額異常主要出在進口付匯環節,多付匯集中在2012年。
隨后,云南省分局外匯檢查部門對該企業進行了現場檢查,排查違規疑點。期間,云南省分局還對該企業采取企業報告和約見談話等方式開展外圍調查。現場檢查中,該企業未按規定的時間和方式向外匯局進行報告和提供材料,云南省分局外匯檢查部門通過調閱轄內付匯銀行相關單證核查企業貿易的真實性,并以合同號、發票號為抓手索,逐筆核對付匯與進口報關單,最終查出企業存在利用進口報關單在不同銀行進行重復付匯的逃匯行為。
經查,該公司于2011年11月24日進口了4批履帶式挖掘機,共計22臺,對應4份海關進口報關單,進口總價為354.5萬美元。2011年12月29日,該公司以上述4批貨物相對應的進口合同(合同號分別為:MI/KMG/11/193、MI/KMG/11/194、MI/ KMG/11/195、MI/KMG/11/197),向某銀行支行申請開立遠期進口信用證。2012年1月10日,某銀行支行予以承兌。2012年4月9日信用證到期后,YC工程維修公司購匯并對外支付,購付匯金額為354.5萬美元。
2012年1月20日,該公司重復使用編號為MI/KMG/11/194的進口合同及對應的商業發票、進口報關單等單證,以貨到付匯的方式,在某銀行昆明支行購匯對外支付,購付匯金額為12.5萬美元;2012年2月24日,該公司又重復使用編號為MI/ KMG/11/193、MI/KMG/11/195、MI/ KMG/11/197的3份進口合同及對應的商業發票、進口報關單等單證,在某銀行昆明分行辦理海外代付,到期后于2012年5月24日購匯并對外支付,購付匯金額為342萬美元。最終核實,YC工程維修公司上述重復使用同一批貨物相對應的合同、發票等商業單證向銀行購付匯的金額,合計為354.5萬美元。
YC工程維修公司使用同一批貨物對應的合同、發票向銀行重復購付匯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國務院2008年第532號令)第十四條關于“經常項目外匯支出,應當按照國務院外匯管理部門關于付匯與購匯的管理規定,憑有效單證以自有外匯支付或者向經營結匯、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購匯支付”的規定,構成逃匯行為。
一是深入分析監測指標,明晰現場核查方向。在非現場檢查階段,應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企業資金收付情況,掌握企業資金收付在長時間內的變化情況,以便深入了解并掌握企業業務的發展變化,查找造成總量差額指標超限的可疑線索,明晰現場檢查工作方向,提高現場檢查工作效率。
二是查清關聯公司之間的關系有難度。案例中該企業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內有多家子公司,而企業與其母公司在香港的子公司有頻繁的資金往來,要進一步深入查詢賬戶收支情況與查清關聯關系存在困難。建議強化外匯局內部資源共享,運用賬戶系統、國際收支系統、資本項目業務系統等進行綜合比對,以全面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外匯收支及資金流向,在管理上實現經常與資本、檢查部門的聯動,防范兩種不同性質的資金交叉運作。
三是加強與外匯指定銀行的業務聯系與監管。該案例在企業不配合核查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銀行調閱企業業務單證,才成功查找出異常線索。但與銀行的協調仍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如果企業是異地付匯,則難以對異地銀行進行單證的調閱和查證;另一方面,銀行在改革后對企業的業務審核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但部分銀行為爭取客戶,對企業提交的業務單證審核流于形式,甚至填寫的涉外付款業務電子申報信息要素不全(如缺少合同號),給外匯局的核查帶來難度。
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 供稿
銀行結售匯
銀行結售匯繼續呈現逆差。8月份,銀行結匯2069億美元,同比增長41%,環比增長46%;銀行售匯2504億美元,同比增長70%,環比增長35%。8月,銀行結售匯逆差435億美元,較上月逆差擴大1億美元(見圖1)。

圖1 2014年以來銀行結售匯變動趨勢(單位:億美元)
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擴大。8月份,遠期結匯簽約額109億美元,同比下降55%,環比下降31%;遠期售匯簽約額789億美元,同比擴大3.2倍,環比增長147%。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680億美元,環比增長147%(見圖2)。

圖2 2014年以來遠期結售匯變動趨勢(單位:億美元)
企業加快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優化。首先,企業和個人持匯意愿上升,藏匯于民得到積極支持。8月份,境內非金融企業外匯存款余額上升200億美元,較7月份略降1億美元;個人住戶的外匯存款余額上升31億美元,較7月份增幅擴大14%。其次,企業繼續減少外匯貸款及跨境貿易融資,化解高杠桿經營風險。8月份,企業境內外匯貸款余額下降62億美元,7月份為下降22億美元;企業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跨境融資余額下降100多億美元,7月份為略有增加。
涉外收支
非銀行部門跨境資金呈現凈流出。8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總規模為5911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涉外收入2778億美元,同比增長7%;涉外支出3133億美元,同比增長16%;收支差額為凈流出355億美元,增長2.3倍。分項目來看(僅含已申報數據),8月經常項目凈流出220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凈流出140億美元(見圖3)。

圖3 2014年至2015年8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
從幣種看,“外匯流出、本幣回流”的特征明顯。8月份,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以外匯結算的金額為3973億美元,占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總規模的67%;以人民幣結算的金額折合1938億美元,占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總規模的33%。8月份,以外匯結算的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額為凈流出736億美元,以人民幣結算的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額為凈流入,折合381億美元(見圖4)。

圖4 2014年至2015年8月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本外幣情況
受內外部經濟因素影響,非銀行部門跨境資金凈流出有所增多。從國內環境看,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不佳。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5.9%;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7%,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降至臨界點下方。從外部環境看,由于美國經濟復蘇相對較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結束且加息預期升溫,而歐、日等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延續甚至加碼量化寬松,美元繼續走強,并成為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的主要因素。
人民幣匯率
中間價與交易價雙雙下跌,兩個價格逐步收斂。2015年8月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893,較上月末下跌4.26%。 特別是11日完善中間價報價后的三個交易日,累計下跌4.45%;隨后趨于穩定。8月上旬,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交易價(CNY)延續在6.20~6.21區間窄幅波動;但匯改后呈大幅波動,月末收盤6.3763,較上月末下跌2.61%,月內最低跌至6.4510(12日)。交易價由中間價單邊貶值區間逐步轉入圍繞中間價雙向小幅波動,日均最大波幅0.77%,較上月下降0.75個百分點(見圖5)。

圖5 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
境內遠期人民幣延續下跌。2015年8月末,境內1年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報6.5078,人民幣較上月末下跌2.1%;遠期美元升水1305個基點,較上月末下降305個基點(見圖6)。

圖6 2012年以來境內外人民幣兌美元遠期市場1年期美元升貼水點數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