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 趙靜
【摘 要】預設分為語義和語用預設,二者相輔相成,通過從語用學角度分析預設問題,并利用卡圖恩(Karttunen)和蓋茨達(Gazdar)及萊文森(Levinson)的理論來對預設問題進行探討,進而從語用層面對預設問題進行深化,有助于人們理解并使其得到應用。
【關鍵詞】語用學;預設;語義
預設不僅僅是一種語義概念,也是一種語用概念,這一點促成了預設的特點,即預設有的部分屬于語義學,有的部分屬于語用學。預設的研究為語用學的發展找到了突破口,而同時基于語用學視角下的研究又能促進對預設的研究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因此,對于預設問題的研究,既然從語義學角度遠遠不夠,語用角度就非常必要。
一、語用學層面下的預設
在語用學層面下,預設的用法可以說已經與真值條件語義的語義范疇十分不同。語用層面下的預設指的主要是對說話人所言內容隱含的語境做出的聯想。除了語義學中的預設涉及到的兩個概念外,語用層面下的預設還包含第三因素即說話人。因此,預設不僅僅是把說話人的說話內容與所作出的預設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是還包含將說話人的說話內容作為已知部分,對說話人說話時的語境所做的預設。
與語義學中的預設相比,語用學層面下的預設更具有語境性、開放性、動態性以及合適性和共知性。其是滿足句子恰當或者適宜的必要條件,也是維系話題連續性的基礎。當語篇中有新的預設出現,從語用學的層面可分析出說話人所談論的話題可能發生了變化,有可能變為與原來話題相關的話題,也有可能完全不相關。
二、語用學角度下的預設問題
在對于語用學角度下的預設問題的研究中,以卡圖恩(Karttunen)和蓋茨達(Gazdar)及萊文森(Levinson)的理論最具影響力。首先從卡圖恩的塞子—漏洞—篩子理論分析。
(一)滲漏詞、堵塞詞、過濾詞
1973年卡圖恩(Karttunen)提出了三個概念,即滲漏詞(holes)、堵塞詞(plugs)和過濾詞(filters)。滲漏詞是允許了部分預設上升到全部預設,而阻止了蘊含,其包括情態詞,如possible(可能),may等;條件句引導詞等等。與滲漏詞相比,卡圖恩還將如want(想要),believe(相信),imagine(想象)等命題態度詞和一些如announce(宣布),say(說)等的言語行為動詞理解為堵塞詞(plugs),因為它們阻止了部分預設上升為全部預設。過濾詞是允許一部分的組成預設上升為全部預設,卻阻止其他預設,包括條件句和并列句的引導詞,如if…then, and等??▓D恩的研究揭示并辨明了哪些是預設觸發語(presupposition-trigger),同時預設觸發語可以觸發預設,也可以取消預設。
(二)潛在預設與實際預設
1979年蓋茨達(Gazdar)提出應將含義和預設都分為兩大類,一是潛在預設,二是實際預設。只有跟原語境包括后加入的語境一致的潛在預設才是實際預設,而那些和原有語境并不一致的潛在預設則被取消。為了保證準確地生成實際預設,話語表達的命題會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對原命題且保持一致的加入。潛在預設只有與語境,衍推,含義一致的時候,才會成為實際預設。如果潛在預設和衍推或含義不一致,它就會被取消。根據上述潛在預設和實際預設間的關系,語義預設是潛在的預設,語用預設是只有當它被用于交際時才變成實際預設;同時,語用預設總要通過一定的語義形式表現出來。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預設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預設分別為衍推和含義。這一觀點是萊文森(Levinson)在1981年“分裂句、信息量及邏輯式——激進語用學”一文中提出并在其《語用學》一書中加以論證。在某種意義上,萊文森的這一方案是基于前兩個方案的基礎上,其基本思想是語義決定的語言學項承擔預設。只要一個詞有語義內容,它會生成特殊預設,即時語義形式間是任意的。另外,還有語用原則統治者預設的實現,語言使用決定特殊預設的實現??傊?,預設的任務包括兩個方面:預設一方面跟句子的語義結構,又叫作邏輯式有關;另一方面它和語用原則密切相關。這樣一來,會話含義因此產生。于是,在否定句里,一般所謂的“預設”就成了“會話含義”。
綜上,語用學研究和語義學研究都為語言的預設進一步研究做出了貢獻,而盡管從語用學的層面可以為預設問題找到突破口,它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所以在預設問題的研究上應結合語義學的主要觀點,利用語用學對預設問題進行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