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杜志強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完善及金融創新舉措的不斷推出,證券業發展也迎來了新的契機。2013年底,全國共有證券公司115家,營業部共5785家,總資產為2.08萬億元。2014年,中國期貨市場成交手數創了歷史新高,達到25億手,而成交額創了歷史次高,也達到了接近300萬億。
證券業的發展必然對人才需求有一個顯著的推動作用,全國最大招聘網站智聯招聘的在線數據顯示,2014年秋全國需求最旺盛的十個行業中,對基金、證券、期貨從業人員的需求排在前三甲,其發展勢頭良好。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表明,期貨從業者的數量卻只有證券業的十分之一,到2020年,期貨及衍生品從業人員的數量要比現在超出幾倍,才能基本滿足行業需求。
遼寧省只有遼寧金融職業學院,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以及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3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證券期貨專業。通過比較研究上海師范大學、武昌理工學院、吉林工商學院等18所開設了期貨類專業的高職院校,發現在實際人才培養模式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就高職期貨專業課程體系而言,很多院校都簡單地照搬普通金融本科的課程設置模式,沒有自主開發適合該專業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課程。高職院校缺乏與證券公司的合作,缺乏互相滲透,課程雖然具有教學的特性,但是忽略了市場特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不能夠滿足職業需要。
(二)實踐中人才培養缺乏科學性。因不理解期貨專業所培養的崗位需求和職業路徑,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中的銜接出現混淆和偏差。一些高職院校過分依賴于學生的“資格證書”的強性教育,雖然獲取了很多資格證書,反而出現能力不如中職教育,理論基礎不如本科教育的尷尬現象,學生無法獲取對期貨專業的根本認識,歸其根源是期貨專業技的實踐教學模式少了科學性。
(三)學生素養與企業職業標準的背離性。很多高職期貨專業在校企合作中都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合作,尤其是缺少與期貨公司的合作。一些任課教師平日缺乏實際期貨操作能力和認知,學生考取從業證書后變得茫然,對企業的職業標準和技能要求更是無法獲知。作為資本市場中比較熱門的專業,學校沒有對專業理論基礎,對人際交往、職業規范、心理承受力等諸多期貨公司的職業標準加以綜合考慮。
李克強總理強調高職教育“三對接”的意義在于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職業標準的統一,這表明與企業用人標準的零對接是是培養期貨業應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和載體。高職期貨專業人才培養如何有的放矢,不停留于校企融合的表面,應從下面幾方面進行與企業職業標準的零對接。
(一)情景化教學變成職業化。情景化教學模式與企業職業標準相差還很大,結合期貨公司的員工培訓體系,大一入學初讓證券公司進校園合作,人事經理進課堂宣講,從課堂正式著裝,到日常禮儀規范都按企業標準進行塑身打造,課堂考核也可參照企業的職業標準評定。擁有良好的3年專業基礎,再經過企業的崗前培訓,這樣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一般都能可達到崗位要求,以求迅速發揮職場能力。
(二)實戰操盤特訓班的人才培養。很多高職院校特別注重于實訓室的專業培訓,期貨專業的實訓室無外乎模擬操盤演練,看似熱鬧的課堂反而誤導了學生的職業操守。模擬資金的虛假性因素不能培養操盤的紀律性,鍛煉不了心理承受能力。沈陽職業技術學院證券期貨專業在人才培養中打造了“操盤手特訓班”模式,學生在取得從業資格證書后,進入實盤特訓班進行操盤手真事工作崗位的培養,賬戶的資金都是真實資金,授課教師來自期貨公司的一線分析師,課堂的考評標準也參考企業的用人標準,在緊張的操盤氛圍中既能獲得優秀獎勵,也有可能被淘汰,最后具備真正的期貨實盤操盤能力才能繼續學習,很多優秀學生畢業直接簽約期貨公司,迅速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三)企業標準的定位化。期貨公司用他們的職業標準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大一專業課由本校教師進行,大二開始的課程以及考核設置由企業老師進行。使畢業生具有基礎理論適度,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綜合素質和企業的融合好的特點。證券公司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完善個人獨立的職業規劃和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力求人才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縱觀高職期貨專業的人才培養各有特色,突破期貨職業標準這個瓶頸依然很難,只有做到期貨公司合作才能走出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盤操盤培訓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可值得借鑒和探索。
[1] 管平.國家職業標準與高職高技能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4(3).
[2] 吳金嬌.與期貨專業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經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