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成 (安徽省銅陵縣人民醫院康復科,安徽 銅陵 244100)
中醫“治未病”在臨床應用的探討
高鼎成 (安徽省銅陵縣人民醫院康復科,安徽 銅陵 244100)
目的:探討中醫“治未病”在臨床上的應用.方法:收集我科2010/2013收治的120例慢性病患者,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 60例.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對照組應用常規西藥治療,研究組應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治療.結果:經過干預,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治未病”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很高的價值,既可以對疾病進行預防,也可以對慢性病進行調理,且效果明顯,值得推廣.
中醫;治未病;臨床應用;預防
“治未病”的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主要是通過飲食起居、情志調理、針灸穴位按摩、運動療法及中草藥等多種措施調養體質、調理身體陰陽氣血等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讓人體少生病、不生病,即使得病也能盡快痊愈,痊愈后少復發.中醫治未病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并成為現代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其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體系與現階段我國“以預防為主、防治重心前移”的醫療衛生方針保持高度一致性.特別是在我國醫療改革的過程中,“治未病”的理念能充分發揮中醫藥預防保健在服務體系中的優勢[1],滿足醫療衛生服務低成本、廣覆蓋、低投入、高效益的要求.無論對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創新和發展,還是對國民健康素質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科運用“治未病”理論,對慢性病患者進行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其探討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2010/2013收治的12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包括高血壓患者68例,糖尿病患者41例,剩余 11例為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患者年齡31~78(平均52.4±8.7)歲;男75例,女 45例;將120例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慢性病種類和例數不存在顯著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高血壓患者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療,劑量為 5 mg/d,血壓控制不良者可增量至10 mg/d.糖尿病患者給予甘精胰島素,每晚22:00皮下注射,用藥劑量因人而異,起始劑量是每天 10 U,隨后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劑量范圍在 2~100 U之間.所有患者均給予飲食控制.研究組患者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中醫“治未病”理論.①“治未病”的臨床應用思路的構建應該與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理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從飲食、起居、情志、活動的調理,養生引導,針灸防治等方面促進機體的整體協調.應避免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但并不排除正常的七情活動.人體與天地四時相適應,因此起居應順應一年四時、一日四時之序,這些均有助于氣血流通,應做到形雖勞而體不倦.②在中醫學上認為,患者的精神狀況與人的生理、病理等情況具有非常大的關系,精神狀況較差時,患者的病情便更加嚴重.我科對患者采取調養心神、舒暢情志等方法進行治療,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調節患者內心的情感,從而保持患者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擁有平衡的心理,能促進患者身體康復.③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能夠促進體內的氣血流暢,強健人體筋骨,并加強機體內的臟腑功能,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④我科在臨床中主要遵循“藥補不如食補”的理念,在飲食上對患者進行調理和指導.大多慢性病患者飲食方面宜清淡、忌過饑過飽、忌飲食偏嗜,應保持少飲酒或不飲酒,戒煙,進食無糖與低鹽食物.此外,也可根據患者體質偏盛偏衰的不同,適當服用藥膳或選擇中藥調理,以達到協調體質、平衡陰陽的目的.
1.3 療效分析 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并將療效結果分成三方面: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的身體機能包括血糖、血壓等得到很好的改善,生活習慣良好.有效:患者生活習慣良好、身體機能得到一定改善.無效:患者的身體機能無改善,生活習慣不 好[2].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記錄數據均經過統計學軟件SSPS19.0進行統計處理,計數數據采用 χ2檢驗,P<0.05時認為兩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干預,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患者的療效對比情況 [n(%),n=60]
“治未病”理論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其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保健方式體現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的養神理念[3].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基礎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防微杜漸、止其萌芽”.主要從起居、飲食、情志、活動的調養和四時節氣的變化入手,其核心是養生防病.
中醫特別強調要重視體質的內在因素,有“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一方面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們“順應天時,天人合一”,積極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它對人體的侵害,便可保證機體不發病或雖病亦不重.換言之,在患病之后,應該積極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預防疾病的加重.通常情況下,疾病的轉變過程是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簡單到復雜.因此,在對疾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轉變途徑,才能做到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治在疾病發作加重之前.后世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丹溪心法》、《溫熱論》豐富和完善了“治未病”的理論,在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臨床醫療實踐.在應用“治未病”理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治未病”的臨床應用應該是漸進式的,預防與控制也應進行有效分級[4].其中,一級的防控應該從疾病發生的隱患入手,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從根源上降低疾病的發生率;二級的防控則是要將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作為重點,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必要的溝通,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疾病和機體功能障礙的不斷擴張,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三級的防治則應以疾病的治療控制為工作重點,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和康復保健的方法和飲食、運動的調理來降低繼發病癥的出現和功能障礙的擴大化發展.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說明中醫“治未病”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很高的價值,值得推廣.
[1]趙唯賢,范新六.“治未病”理念在現代醫療模式中的意義[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20(2):165-167.
[2]黃守文.“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的推廣對策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3]何愛萍,黃玉蓉.“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J].中醫藥導報,2012,18(3):99-100.
[4]顧舟霞.中醫“治未病”理論對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指導作用[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1(12):853-854.
R248
A
2095-6894(2015)02-136-02
2014-10-03;接受日期:2014-10-22
高鼎成.研究方向:中醫.E-mail:9879069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