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濤
(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卓越法律人才計劃背景下模擬法庭教學改革論綱——以巢湖學院為例
劉德濤
(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將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作為作為我國法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最核心的目標,這一目標對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法學實踐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模擬法庭課程,必須適應法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大力推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立足于所在學校的實際,在全面介紹模擬法庭基本情況與深入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模擬法庭教學改革的具體設想。
卓越法律人才;模擬法庭;教學改革
為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1年12月23日聯合出臺了 《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 《若干意見》),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計劃提出了詳細而周密的實施方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為順利實現這一重點任務,《若干意見》對高等法學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要“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為切實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的基本精神,培養滿足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高等法學教育,尤其是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的法學教育,必須大力推進法學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法學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模擬法庭實踐教學作為重要的實踐教學方法之一,需大力推進[1]。如何進一步提升模擬法庭的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模擬法庭在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作用,成為擺在廣大法學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結合巢湖學院法學專業模擬法庭教學的實際情況談幾點粗淺的認識,以期對地方高校模擬法庭的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在巢湖學院法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模擬法庭一直都是一門獨立的實踐課程,最初命名“法律實務與模擬”,現在稱為“模擬庭審”。該課程在第四、第五、第六學期開設,依次進行民事案件模擬、刑事案件模擬、行政案件模擬,每學期24課時,占1學分,共計72課時,3學分。為保障該課程教學活動的規范性,教研室組織教師編寫了專門的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實驗指導書。而在國內某些高校,模擬法庭僅僅是一些部門法課程的一種教學方式,一個教學環節,甚至學生的課外活動[2];如此一則擠占了部門法課程的教學課時,二則會出現不同的部門法課程教師在模擬法庭的教學組織方面的差異性,并且因為模擬法庭僅為一個教學環節而使得部分教師和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影響模擬法庭的教學效果。

模擬法庭的教案遵循“常備常新”的原則,由指導教師從自己作為兼職律師期間辦理的最新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發布的指導案例中選擇模擬案例,代替上屆學生已模擬過的案例,從而保證了案例來源的不斷更新。此外,根據上屆學生庭審模擬時出現的問題,修改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要求。教學隊伍的認真負責保證了本課程教案的規范性、新穎性。

我校的模擬法庭教學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為啟動環節,該環節的教學要求是要求指導教師將案情材料與大組分組情況材料分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熟悉案情,查閱相關法條與法學基本知識,根據案情事實挖掘與制作證據、撰寫相關法律文書。該環節的組織方式為將學生分組,為每一組明確負責人與具體的任務;同時采用教師講解、視頻播放與答疑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模擬審判中各個角色的分工與合作情況,庭審各個環節應注意的細節問題等等。
第二環節為集中指導環節,該環節要求指導教師認真聽取每組組長關于本組的準備情況以及存在問題與困惑的匯報,細致檢查每一組學生準備的證據及法律文書等材料,指出并認真分析學生提交的書面材料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整改意見;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進行答疑。該環節的組織方式為指導教師將全體學生召集在模擬法庭實驗室,然后由各位指導教師依次在聽取自己所指導的學生組組長的匯報、檢查書面材料的基礎上進行集中指導。
第三環節為排練環節,該環節要求學生按照指導教師的角色分工以及上場學生名單的安排進行模擬庭審的預演,要求指導教師在全程觀摩之后,就存在的程序問題、實體問題以及模擬過程中存在的細節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就程序問題與存在的細節問題給出規范的處理辦法,就實體問題給出正確的答案。該環節的教學組織方式為庭審模擬。
第四環節為正式模擬環節,該環節要求學生按照指導教師的角色分工以及上場學生名單的重新安排進行正式的庭審模擬,同時要求相關學生進一步完善法律文書,以及進一步完善制作的證據。本環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方式,即模擬庭審展示,學生討論以及教師點評與總結。
第五環節為材料整理與卷宗裝訂環節。該環節要求各組組長熟悉卷宗裝訂要求,選出本組質量較好的法律文書材料,做好卷宗裝訂工作。

指導教師將全體同學分為原告大組、被告大組、審判大組;在每個大組內部再根據學生人數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根據指導教師的要求分別承擔相應的任務,由小組組長將該組的任務分配給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即“人人有任務”。在排練階段與正式開庭階段,指導教師將聽取小組組長關于該組資料準備的情況以及成員之間的協調配合情況的匯報,全面檢查每一位同學庭審材料的完成情況以及質量狀況,檢查結果直接作為成績評定的基本依據。這樣的組織模式提高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在模擬法庭開庭之前,指導教師僅確定各方上場參加模擬的人數,具體代表每一方訴訟參加人上場模擬的同學名單在開庭前半個小時臨時抽簽確定。這樣的教學設計將使得每位同學都存在被臨時抽中代表該方訴訟參加人上場的可能,即每位同學都將處于臨戰狀態,這樣將促使每位同學不僅要認真準備庭審材料,而且要在課下反復排練;這種設計避免了某些學校那種參加模擬的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其他同學“置身事外”的現象出現,教學效果定會有明顯提高[3]。

在我校法學專業十六位專任教師中,選出九位理論功底扎實、具有一定的司法實務經驗的教師擔任模擬法庭課程的指導教師;同時,根據合作共建協議,巢湖市人民法院也派出一名資深法官擔任我院模擬法庭課程的指導教師,目前,十位指導教師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在模擬法庭指導方面已形成比較明確的教學分工。穩定的教學團隊為我校模擬法庭教學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的師資保障。

如前所述,在我校目前的模擬法庭教學中,第一環節除了發放案件材料,對學生進行分工、明確具體任務之外,就是通過播放視頻資料的方式庭審的基本知識進行介紹,并對一些容易出錯的細節問題進行講解,缺乏對模擬法庭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如法庭的布置、法官的服飾、法槌基本知識與使用方法、庭審中合議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等等,這種缺失導致學生庭審模擬時犯一些細節性錯誤,也會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此外,模擬法庭作為一門專業實踐課,是對法學專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辯論技巧、法律文書寫作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的綜合檢驗。學生在接觸模擬法庭課程之前,在語言表達能力、辯論技巧、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方面缺乏系統而充分的訓練,于是庭審時出現語言不連貫、不規范、缺乏邏輯性、辯論時形不成真正的交鋒等問題①針對這種情況,我校法學專業以及2015級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均增設了“司法口才”課程與“申論訓練”課程,系統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辯論技巧與法律文書寫作能力。。

在我校目前的模擬法庭教學中,指導教師的指導主要是集中指導環節的指導與庭審模擬排練和正式模擬結束后的點評與總結,缺乏庭審準備環節對學生的指導與督促,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庭審模擬的效果與法律文書寫作質量。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模擬法庭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挫傷了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模擬法庭課程,指導教師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選擇案例,編輯案例,分配角色,分配任務,批改實驗報告等,工作量是普通的專業理論課的幾倍,然而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中規定的教學工作量的計算辦法卻與專業理論課相同,因此指導教師承擔模擬法庭教學的積極性被大大挫傷,當然沒有動力再額外花時間主動在庭前指導學生。二、學生主動與指導教師溝通的意識不強。在模擬法庭的第一堂課上,指導教師都會告訴學生自己的聯系方式,并且提醒學生有問題要主動與指導教師溝通,但實際上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的學生少之又少。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教研室在制定實驗指導書時,特意增加了集中指導環節。

眾所周知,審判庭的工作是一個從立案到開庭,再到宣判的全過程,模擬法庭也應當模擬這樣的全過程。但在模擬法庭的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法律文書的撰寫情況與模擬庭審時學生的綜合表現情況;當然,撰寫法律文書、掌握庭審技巧很重要,但是不能忽視庭審前準備工作的開展,如起訴狀的遞交、案件的受理、答辯狀的遞交、證據的交換等,否則不利于學生法律實務操作能力的全面培養。

目前本課程的成績評定規則是,學生的開庭表現和實驗報告占70%,由指導教師評定,實驗參與及合作等表現占30%,由學生相互評分;按100分記分,再折算成等級分。但是,由于抽簽結果的不確定性,本課程整個教學過程中總有一些同學最終沒能實際上場參加庭審模擬,這樣由指導教師評定的開庭表現的成績將失去評定的基礎;同時,對于上場參加庭審模擬的學生開庭表現缺乏量化的評分標準。此外,學生在對彼此的實驗參與及合作表現評分時存在隨意性,從而導致最終成績主觀性較強。

很多高校的模擬法庭課程結束時,反映教學狀況的只有考勤表、考試成績、實驗報告和裝訂成冊的卷宗,教學管理者只能從這些有限的材料中實施結果監控,無法掌握該課程的具體的教學運行情況和指導教師的指導情況,存在過程監控的缺位,我校也不例外。完善目前我校模擬法庭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將為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模擬法庭背景知識是一個法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模擬法庭背景知識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熟悉法庭環境,也能為學生更好的開展模擬審判做好鋪墊。本文認為,應修改目前我校模擬法庭課程的教學大綱與實驗指導書,留出1—2課時的時間,介紹法庭的布置,法袍的樣式、設計理念及其發展變化,以及法槌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識,具體可采用教師講解與播放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如前所述,由于缺乏語言表達、辯論技巧等方面的充分訓練,學生在進行模擬庭審時往往出現語言不連貫、不規范、缺乏邏輯性、辯論時形不成真正的交鋒等問題。為此必須督促學生課下進行庭審各種相關能力的訓練。具體的設想是,在班級輔導員的安排下,由班委會負責組織,定期開展辯論賽、模擬訴訟比賽、主題征文比賽(辯論賽辯題或征文主題可由專任教師提供)等活動,班級全體學生均須參加,以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法律辯論技巧、法律文書寫作等能力,為模擬法庭課程奠定扎實的能力基礎。
當然,由于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有限,故必須加強對學生參加上述活動的監督,并建立科學的效果評價機制。具體的設想是:班級每位學生在學期結束前提交參加前述比賽活動的總結,細致地總結參加比賽活動心得,具體比較自己在學期初的能力狀態與參加完全學期的比賽活動之后的能力狀態;由教研室組織專任教師對每位學生的總結進行成績評定,評定出的成績與該生該學期參加各項比賽活動的成績相加之后取平均成績,此平均成績在班級所有平均成績中的排名情況作為評獎、評優的基本依據。

院系可以出臺《模擬法庭教學管理辦法》,規范教師的指導行為,比如要求指導教師填寫書面的指導記錄,記錄具體的指導內容,教師本人簽字,接受指導的學生簽字,指導次數不少于三次;同時,將指導情況作為教師本人的教學質量考核的內容之一,作為期末教師自查的內容之一。再次,將學生是否主動聯系指導教師,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作為是否具有學習的主動性的基本依據,納入成績考核體系。

教師組織開展模擬審判時,要特別強調模擬庭審之前前原告組起訴狀的遞交的時間,審批組受理的時間與立案的時間,起訴狀副本遞交被告組學生的時間,被告答辯狀的遞交時間,以及答辯狀副本遞交原告組的時間。合議庭組成后,告知當事人的時間,開庭時間確定后告知原被告時間,需要進行庭前證據交換的是否進行了證據交換等,要督促學生按照要求,在模擬庭審前,將庭前準備工作做好,當然,畢竟是模擬,可以縮短所用時間,但必須讓學生掌握法律規定的時間。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讓學生私下進行,但是模擬庭審前,可以讓書記員統一回報一下各組庭前準備工作的進行情況,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模擬審判還包括有庭前準備階段。

改革目前不合理的成績評定辦法,建立分類指導思想指導下的全新的成績評定模式。具體的設想是:1、上場參加模擬的學生,開庭表現占40%,實驗報告占30%,學習主動性占10%,由指導教師評定;實驗參與及團隊合作占20%,由其所在組的學生相互評分,取平均分。2、未能參加模擬的學生,出勤情況占10%,學習的主動性占10%,各項庭審材料的準備情況占30%,實驗報告占30%,由指導教師評定;實驗參與及團隊合作占20%,由其所在組的學生相互評分,取平均分。

模擬法庭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的完善,關鍵是填補過程監控的空白。如前所述,為加強指導教師的指導力度,應要求指導教師填寫書面的指導記錄,將該指導記錄作為教學檢查院系自查的材料之一,并將指導教師對學生撰寫的法律文書的批閱情況作為教學檢查院系自查的內容之一。此外,院系應出臺聽課制度實施細則,細化教師的聽課任務,即每學期每位教師至少聽一次所在專業的實驗課(法學專業即參加一次模擬法庭的教學活動);期末教學質量考核時,將實驗課教學情況納入考核內容。上述過程監控機制建立后,將與結果監控相結合,實現對模擬法庭教學質量的全方位監控,為模擬法庭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1]陳兵,張光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模擬法庭實踐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0):169.
[2]陳向軍.完善模擬法庭教學活動探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302.
[3]張劍虹.我院法學專業模擬法庭教學得失分析[J].華中科技學院學報,2010,(3):113.
責任編輯:陳 鳳
G642.0
A
1672-2868(2015)05-0121-05
2015-04-16
巢湖學院應用型課程開發與建設項目(項目編號:ch14yykc01);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編號:2013zjjh033)
劉德濤(1978-),男,河南滑縣人。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法、模擬庭審。